摘要:大致意思就是赵匡胤病重,召赵光义商议后事,二人屏退众人,结果外边仆人看到里边烛光闪烁出斧头影,又听见斧子落地的声音,第二天早上就宣布先帝病逝,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一部分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也有一部分认为是赵光义通过烛光斧影事件。

宋太宗

北宋历史中一直有一个重大事件让后世史学家争议不休,那就是宋太宗继位。

历史上素来有烛光斧影和金匮之盟之说。

一部分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也有一部分认为是赵光义通过烛光斧影事件。

今天就来分析分析这两个究竟哪个较为真实。

烛光斧影的出处是《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

大致意思就是赵匡胤病重,召赵光义商议后事,二人屏退众人,结果外边仆人看到里边烛光闪烁出斧头影,又听见斧子落地的声音,第二天早上就宣布先帝病逝,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烛光斧影

这就是烛光斧影的故事,不过《宋史纪事本末》这本书并非是官方史书,成书于明朝。

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这两部野史小说又对此事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故此烛光斧影也长期被民间当成赵匡胤的死因。

但是稍加考证我们就知道“烛光斧影”并不成立。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朝除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其他男子都可不能在宫中的,藩王也不例外。

因此,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赵光义并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

另外根据医学角度,赵匡胤死时50岁,对比整个赵宋王朝,除了不能生育的赵构活了80岁,其他没一个超过60岁!

而且赵匡胤疯狂酗酒,自他47岁后几乎每天上朝都要备着酒壶,可见其酒瘾多严重,也正是严重的酒瘾导致了他英年早逝。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宋太祖继位第二年就正式封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

在当时,皇室成员一旦被确立为京城的府尹,也就是相当于皇储,皇位的继承人。

反观金匮之盟,似乎更能让后世史学家认可,因为金匮之盟中提到的赵普和杜太后是两个关键的人物。

杜太后

在《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杜太后病重,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

举周世宗幼子继位后周被取代为例,讲述国不可无长君,因此赵匡胤让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

意思就是订下盟约,让赵匡胤立赵光义为储君。

但一些史学家对金匮之盟也存在一些质疑。

因为根据史书记载,赵普是一直反对兄终弟极,他是极力主张赵匡胤立自己长子为储君。

只是后来宋太宗继位后他在政坛被政敌卢多逊几乎逼上了绝路,不得已才拿出了《金匮之盟》作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政治筹码。

由此金匮之盟才得以公布天下。

但相对来说,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要比烛影斧声之说更可靠。

不知各位看官如何看待这场千年来所疑惑的历史疑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