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德国《时代周报》10日报道,欧洲航天局(简称欧空局)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称,人类尿液是“月球水泥”的理想成分,有朝一日可以帮助建立月球基地。

资料图 白继开 摄

根据该研究,尿素起着“超级增塑剂”的作用,可使“月球水泥”在硬化成最终的固体形态前变得更加柔软,这减少了混合物所需的水。“月球水泥” 主要成分是月球土。如果宇航员可以充分利用月球上发现的建筑材料及尿液,从地球进行的补给飞行就有望减少。

欧空局表示,人类每人每日约排出1.5升尿液,这将成为月球上稳定的建筑材料来源。参与研究的玛丽·阿恩霍夫表示,宇航员的尿液只要稍作调整,就可以成为未来月球基地的关键可用材料。而且,这也可以免去开发复杂的太空污水处理系统的麻烦。

新研究发现月球表面仍在释放碳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月球由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碰撞产生的碎片形成,这种碰撞产生的高温会使与月球上的挥发性化合物都挥发掉。但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7日报道,日本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月球上现在仍然存在挥发性碳,这表明月球形成时的温度较低,因此,这一发现对上述月球形成理论提出了挑战。

大阪大学的横田昭一及其同事利用日本“月女神”(Kaguya)月球轨道器收集了一年半的数据,发现整个月球表面几乎都在释放出碳离子。而且,月球表面某些地区,例如月球上大型玄武岩平原,比其他地区(例如高地)释放出的碳离子更多。

横田解释说,这些平原由更年轻的材料组成,在太空中暴露的时间更短,因此释放出的碳也更多;而形成时间更长的地区由于遭受的太空风化更多,大部分碳都已经丧失。

研究人员将月球的碳排放与两个外部来源(太阳风和与微流星体的碰撞)产生的碳的估计值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不匹配。横田说:“月球的碳排放量比外部产生的排放量更大,这说明月球拥有自己的碳排放。”

这一发现表明,月球包含挥发性碳,这种碳要么是月球在数十亿年前形成时就嵌入其中,要么是在月球形成时被捕获而来。

挥发性化合物的沸点低,通常存在于行星体的地壳或大气中。此前,执行“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将一些月球岩石样本带回地球,对这些样本的分析表明,碳和其他挥发性元素只存在于月球的往昔岁月中,现在的月球缺乏挥发性化合物——这对上述月球由两颗星体碰撞形成理论至关重要。

但最新发现月球上现在仍然存在挥发性碳,这表明月球形成时的温度较低,因此对碰撞形成理论提出了质疑。横田说:“我们可能会对月球诞生模型进行某种修改。”

水熊虫或已“定居”月球

据CNN报道,2019年4月,以色列私人企业发射的月球登陆器载着数千只水熊虫坠毁在月球表面。

这些小东西的生命力顽强得不可思议,能在极度的低温等一系列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发射这台月球登陆器的拱门任务基金会认为,它们中的一些幸存下来并适应了月球的环境。

水熊虫是一种长不超过一毫米的矮胖小动物,它们通常生活在水中,或者在地衣或苔藓一类植物的水膜中。世界各地最极端的环境中都能找到水熊虫的踪迹,从冰冷的山脉和极地到温暖的赤道,甚至海洋深处都能找到它们。

为了创造出类似神话中“诺亚方舟”的生存计划,或者是一个“备用”的人类生存环境,拱门任务基金会向月球发射了一个类似“图书馆”的资料库,其中包括一堆DVD大小的,包含了3000万页地球信息的档案磁盘。这个“图书馆”除了信息,同时还负载了一些人类的DNA样本和一大堆脱水过后的水熊虫。

拱门任务的创始人之一诺瓦·斯皮瓦克透露,“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熊虫这种生物是因为它们非常特殊,它们是人类已知的最顽强的生命体。它们几乎能在所有星球灾难中存活下来。它们不仅能在真空中生存,也能在辐射里存活”。

尽管这些水熊虫在脱水状态下没办法繁殖跟移动,但如果它们真的能在登陆器坠毁时幸存下来,那么它们便可能在补充水分后,于数年之内恢复过来。

研究人员希望月球“图书馆”的其他信息能跟水熊虫一道在撞击中幸存下来,并在几百万年后被用于人类的再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