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所理解曾经香港电影的“港味”,并没有变质,变的是香港人的心态:并不愿接受外界环境的改变,曾经香港电影的繁荣让如今的他们不愿接受现在的没落,一个个曾经的老面孔演绎着老故事不过在徒增情怀。曾国祥这种漂泊的经历,让他的电影很难看出香港和内地在地界上的“鸿沟”,他独属漂泊者的冷静自持,也让对于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精准。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以上这些,大家更想看哪一个呢?也欢迎畅所欲言。
今天小编跟大家来聊一聊明星的那些事,大家是什么感觉呢?
随着第39届香港金像奖的落幕,曾国祥执导的《少年的你》成为最大赢家,《少年的你》在12项提名中获得8个奖项,一举将金像奖最有分量的“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奖项收入囊中。可谓是“霸榜”了这一届的金像奖,拿下“最佳导演”的曾国祥,也正式成为了香港中生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
曾国祥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还并不熟悉,但对于他的父亲,叱咤香港娱乐圈四十年的曾志伟,你一定有所耳闻。与谢霆锋、向佐这些耀眼夺目的“星二代”不同,曾国祥显得低调了许多,关于他,几乎没有什么爆料新闻。
从初次执导电影就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的新人,后来好评不断的《七月与安生》,到如今票房一路攀高、奖项拿到手软的《少年的你》。这个香港导演,是怎么做到抹去“港味”把内地的故事讲好的?
能引起共鸣的才是好故事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让曾国祥产生拍电影念头的,是他的姐姐曾宝仪,而不是曾志伟。小时候的曾国祥对于父亲曾志伟拍的电影并不感兴趣,姐姐曾宝仪则担任了他的文艺路上的启蒙老师,看王家卫的电影,听九十年代的内地摇滚乐,看村上春树的小说。这些多种元素的艺术灌输,让曾国祥更愿意用电影这种形式表现社会真实的故事。
近些年随着好莱坞影片占领院线,阿凡达、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这些更追求感官刺激的大片,更容易获得高票房。而擅长讲述小人物故事的香港电影,也随着时代更替不再像以往受观众青睐。与其说是香港电影的没落,更多的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特征”正在慢慢消失。
现在影院的主要观众,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生活舒适,受过高等教育,并不能理解上世纪港片中小人物承受的苦难,这也导致如今仍然讲述小人物故事的香港电影的出现“高口碑低票房”的窘况。以前打动我们的是香港电影中人物的“生活气息”,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流露在江湖义气、青春校园之中,影片中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也带给了我们积极乐观、热血沸腾。
在美国好菜坞,人们习惯把导演和资深电影工作者称为"Anist,国内影人多将这个词视为艺术家”。而在2007年出版的《纽约琐记》中,画家陈丹青就提到,将Atist中译成艺术家,其实是桩冤案,这个词的英文原意没有家的意思,只表示“做艺术的人”,重点在于去理解、关注人本身,把人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如今的“香港故事”少了些乐观自信,就像现在的香港年轻人的压抑心态,经历过九十年代“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需要转型,才能被更多内地观众所接纳。曾国祥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探索复杂人性,关注真实的个体命运是曾国祥的创作特点,把小人物和真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为故事的支撑点,如何讲好故事,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也是曾国祥从香港电影中做出的延伸和转变。
自身的“漂泊感”更关注人物情感
我开始关注曾国祥,并不是从《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这些让他名声大噪的影片。而是2016年上映的一部“纯港味”影片——《老笠》,这部反映当今香港社会的悬疑片,曾国祥作为男主角演绎出了香港社会底层的悲观、绝望,同时仍然对明天充满希望的香港年轻人。
“你印象中最红最有代表性的明星是谁?没错,是刘德华。你是小孩的时候称呼刘德华为华仔,到你已经是叔叔的时候仍然称呼华仔,华仔仍然是华仔,到今时今日仍然是电影里俊俏的主角,而你,已经有一个小孩变成了大人。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娱乐圈,在第一线的人几十年都是第一线,而在十三四线的临时演员什么时候才能上位?到现在,你已经是一个叔叔,但是你已经有小孩变成叔叔,不用多久你就变成我这样绝望的无助老人。”
影片中这段台词让我印象很深,不止是在香港,如今我们这些年轻人不也有这种迷茫,在高不成低不就中徘徊,日复一日。然而影片中想自杀的男主最终顿悟:自己如果不改变,一直蜷缩在自己的空间故步自封,怀念过去大于迎接未来,那么只会永远重复这种悲催的命运中。
正如另一位“北上”的香港导演陈可辛所说:一部电影,打动人的情感是不变的。一部好电影,这种感动和情绪是不分地界和区域的,我们一定有能从中感同身受的情节,而不是看过就忘,只贪图一时的刺激。
童年时代生活在香港,十岁后随母亲去加拿大,成年后回到香港,进入影坛打拼,如今作为北上内地的香港导演,开始自己独立执导电影的生涯。曾国祥这种漂泊的经历,让他的电影很难看出香港和内地在地界上的“鸿沟”,他独属漂泊者的冷静自持,也让对于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精准。
“理想主义”延续“香港精神”
香港精神,对于我们内地人大多是来自于港片和港剧,有时是“搏一搏 单车变摩托”的拼搏和不服输,有时是“出来混 迟早要还的”热血和冲动,有时是“做人呢 最重要就是开心”的简单和温馨。香港精神是一种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香港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
在我看来,曾国祥身上仍然延续着这种“香港精神”,作为一个星二代,他有其他人比不上的高起点,但他仍然自知,踏实肯干。从默默无闻小配角到金像奖最佳导演,他野心勃勃并且一直在调整自己。《七月与安生》到《少年的你》,充满理想主义的曾国祥将视角转移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带着责任感为大众发声,他们相信,如果每个人都在发声,都开始关注,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更好。
“认真对待拍的故事,作品拍得足够真,才会打动观众”这是曾国祥的创作信念,陈可辛曾经评价曾国祥:拍戏太过于“完美主义”,每一条都要拍到完美。这种完美的理想主义流露出的也正是不服输的香港精神。
周星驰《食神》中一句台词:为什么要给我吃这么好吃的叉烧饭?我以后吃不到怎么办啊!
我所理解曾经香港电影的“港味”,并没有变质,变的是香港人的心态:并不愿接受外界环境的改变,曾经香港电影的繁荣让如今的他们不愿接受现在的没落,一个个曾经的老面孔演绎着老故事不过在徒增情怀。而从香港到内地,曾国祥从一众优质导演中仍能脱颖而出,是靠着接受和包容外界的变化,用自己理念续写着新的“香港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