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青史回声,今天我要讲的是曹操的故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给曹操的评语。话说这还是曹操当年还未声名鹊起的时候,死皮赖脸向许劭取得的一句评语。当然是真是假,谁也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曹操是一名英雄人物。这一点就连尊刘贬曹的罗贯中先生在他《三国演义》中都没法抹去。正如曹操在书中所言:若没有我,不知天下几人称孤,几人称王?这话没毛病。

但是今天讲的不是讨论曹操是个啥样人物。咱今天要讲的是他如何在当年一举收编了将近30万的黄巾军?这是咋做到的?很多人至今不理解。

黄巾军,顾名思义,黄巾起义的起义军。当初汉灵帝时期,天下几乎已经走向了快要濒临崩溃的边缘,不仅宦官乱政,外戚也干权,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都是一塌糊涂,更别说地方上的黑暗了。总之,当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只待一个契机爆发。

黄巾军

不巧,河北开始流行一种太平道,据说信太平道得永生。不久之后,在张角兄弟的组织下,黄巾起义全面爆发,其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

你们也知道那个时代教育都是掌握在精英手中,普通老百姓是无法受到教育的,因此文化教育程度普通不高,再加上饭都没得吃,在有心人的“蛊惑”下,自然就跟着一起大规模反抗了。

而此次的黄巾大起义打了朝廷一个措手不及,短短几个月内,祸及了整个中原地区,主要包括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即使当时的朝廷已经病入膏肓,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不济,朝廷也有兵马去镇压黄巾起义。果不其然,农民出身的黄巾军很快被朝廷兵马给镇压了下去,张角三兄弟也战死沙场,只剩下零零散散一些人马流窜到各地。

而这里面就包括泰山的黄巾军,主要是在青州一带活动。而当时的青州因为战乱的原因,已经十分糜烂,因此青州的黄巾军有了机会在此“兴风作浪”,肆无忌惮。但这跟曹操有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曹操是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

曹操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当时曹操正担任骑都尉,他的任务是与皇甫嵩等人一起攻打颍川地区的农民军。因为曹操能力强悍,自然是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人。凭借这份功劳,他得以被升为济南相,青州的首府。

有了这样的履历,曹操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加上他一向有政治雄心,所以就以青州为根据地,积极经营,积蓄粮米,静待时机,

终于,他再次捞取政治资本的时候到了。

公元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斩杀,一时之间,兖州群龙无首。而这时兖州一干高层想起了当年打败黄巾军的青年才俊曹操,得以派人请他来出任兖州牧,来消灭这支黄巾军。

而根据史书记载,曹操出兵的当年冬天,就斩获成功。“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也就是近30万的黄巾军。那么曹操是采用了什么战略可以在短时间内拿下了这支黄巾军呢?

很简单,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也就是边武力威慑,边派人招抚。

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但是道理终究是道理,要看如何去操作了。

首先曹操先与黄巾军交战,试探其实力。别看黄巾军人数多,但是其战斗力并不强,真正能够上战场浴血奋战的,我想也只有几万人,其他的大多数是老弱妇残,还没有武器,这样的队伍算不上什么军队,自然是被曹操打退了。不过仅仅是打退,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快曹操就发布了一道檄文:汉行已尽,黄家当立。

黄巾起义地图

这样做有啥目的呢?其实就是为了迷惑黄巾军,然后再出奇兵,擒贼先擒王,一举拿下黄巾军的首领高层,群龙无首的黄巾军自然就不是曹操的对手了。

另外再加上胡萝卜的方式:屯田。黄巾军为什么要起义?不就是因为没饭吃吗?你当他们真以为信什么太平道吗?不,纯粹是为了一口饱饭。而曹操这项屯田策略,非常符合他们的想法。刚才我也说了,其实黄巾军青壮人口并不多,大多数是老弱妇残,而且还都是农民出身。

曹操收编了他们以后并没有遣散他们,而是将这些人分类老弱妇残类的就到后方去屯田;青壮的就当士兵。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后方稳定,一方面又可以保证前线的战斗力,一举两得。

剩下的人,就可以编为战士,而这几万部队就是后来威震华夏的青州兵。在后来为曹操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