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能否推动耳机?

理论上讲主要功率输出能满足耳机便是能推的动。有人站出来表示不服,推的动不代表推的好!这是一句废话,“好”这个字太模糊了,谁能给好这个字下一个明确的定论呢?好与不好因人而异,你觉得好那便是好。

播放器或解码器怎么选择?

举个例子:安卓手机厂商一直以CPU性能跑分来展示给用户,告诉用户我这款手机性能如何卓越,但在日常使用中并不是这样,也就是说性能跑分和实际使用是两码事,CPU再好没有用,安卓机很早就用上了四核八核的处理器,日常使用却不如苹果双核来的流畅,好的硬件需要厂家挖掘与调校,同样是9018的芯片为什么听起来就是不一样?一味的堆料是不能要好的产品的。

说这些的目的就是hifi不hifi不重要,根本取决于你的耳朵,造型美观,素质极高,质量又好,价格又贵,有用吗?没有!声场大小,人声远近,低音轻重,高频亮暗等等,这些只代表一个设备的特点和个人的喜好。

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没有什么过分的好坏之分,只是调音之别,即便是调音鼓还是鼓、锣还是锣,吉他也还是吉他,耳机和耳机的区别不会大到耳机与音箱之间的区别。

为什么要换线?

不同的耳机经过不同的前端或线材的搭配都会有不同的音感,这是必然。同样的耳机经过不同的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这耳机人声太远,不好听,需要如何来调整线材”。人声远或者低音重再或者高频亮,这就是一个耳机的风格定位,如果不喜可以更换其它风格的耳机。

比方说你喜欢一个耳机的外观却不喜欢它的声音,这时可以采取换线,也可以说通过换线你可以同一个外表下享受到不同的内在。

线材好坏如何选择?

可以参考白炽灯的灯丝和汽油,要看是否合适,而不是好坏(无良商家掺假不算)

设备与音源哪个更重要(这里所说的音源是指音乐文件)

并不是越高清的视频越符合人的观感,人眼的帧数大概在24-30,超过这个数值虽然清晰了但反而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发烧的魔力就是让人愿意花百倍的价格追求百分之一的提升,对于少数有钱任性的人当然没什么开心就好,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代价过大了。可是看毒文上头之后很少有人去理会这种简单的事实,没办法。最后会发现耳机变不成音箱,2.1也成不了7.1。

木耳也好,金耳朵也罢,在中频段大家都差不多能分辨,感耳聋不算。

听感相当于每个人的口味,有人对口味比较敏感,但这并不代表他是金舌头。对于低频下潜的深度与弹性或者高频的延伸,木耳并不一定是木耳,或许只是觉得这些根本不重要。音乐这东西不是服务于金耳朵的,没必要纠结下浅弹性延伸,你是来听音乐的,不是来挑刺的,挑刺的事交给靠这行吃饭的人。然而有些人就是爱煲个机一耳朵,换根线一耳朵,换个电源又一耳朵。所以本末倒置了,即便听出了不同有什么意义呢,仅仅是不同,森海和索尼的声音一耳朵就不同,但并不能说明什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有很多人或赞或黑一个设备,很多是由于他们得靠这个吃饭,如果他们不针对一个设备说出个一二三四那么就面临没饭吃的窘境。设备不存在好坏(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只是是否合适。是动圈好还是静电好?只是看你选择,你用哪个顺手哪个就是好的。

这就是区别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厂商在不懈努力的研发?

就目前HIFI产品而言已经到了瓶颈期,不停的出新产品,但是换汤不换药,有所不同却没有质的区别,从手机市场也可以看的出来,就那么回事,仅仅是在不停的优化,却没有极大改变,哪怕是大奥也难以让你听出千元箱子的声场,这就是一类产品的定位,别追求全方位的耳机,暂时不存在!

总之,听歌跟着自己的喜好走就行,买适合自己的风格喜好的器材让自己听得舒服。别人捧得再好,素质再高自己不喜欢也是白搭,品质高低与个人喜好是两码事。说到底是心态问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