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一直强调忠君思想,孔子曾说:“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这句话被后世逐渐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到了汉朝,董仲舒正式将“忠君”纳入三纲五常的范畴,从此三纲五常思想便逐渐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家学说教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强调忠君思想,如果皇帝叫一个臣子去死,那么做臣子的只有以死谢恩,这才算一个合格的忠臣,即使这个皇帝的想法是错误的,然而当臣子的也只有去执行,因此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很多愚忠的现象,哪怕宁愿一死,也绝不背叛朝廷。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家学说教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强调忠君思想,如果皇帝叫一个臣子去死,那么做臣子的只有以死谢恩,这才算一个合格的忠臣,即使这个皇帝的想法是错误的,然而当臣子的也只有去执行,因此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很多愚忠的现象,哪怕宁愿一死,也绝不背叛朝廷。
那么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呢?其实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一直强调忠君思想,孔子曾说:“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这句话被后世逐渐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到了汉朝,董仲舒正式将“忠君”纳入三纲五常的范畴,从此三纲五常思想便逐渐约束着人们的思想。
其实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后面还有另外一句,这句话同样和三纲五常思想挂钩,它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三纲五常思想中,父亲和儿子之间也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作为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命令,父亲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因此在古代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类的婚姻就十分普遍了。
在三纲中,除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外,还有一条是夫为妻纲,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而这三纲也组成了三纲五常思想中最基本的框架,而三纲五常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