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错过浦江有趣事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浦江有趣事”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晚上9点,浦江有趣事陪你入夜,看这天浦江新闻趣事

问一个问题,夏天酷暑难耐,你离不开哪些东西?

空调、电风扇,冷饮、防晒霜...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麦杆扇,这一期绝对不能少了竹席!

01

在浦江,我们都睡过竹席,却极少见人编竹席,殊不知这项技艺已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

浦江竹席制作多采用毛竹做原材料。毛竹被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后,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

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放弃了原来的行当,越来越多的老手艺逐渐被人忽视。就拿篾匠来说吧,至今还在浦江从事这个行当的恐怕已经不超过十个了。

浦西大山深处,有一小村庄中何村。中何村的何康粮师傅20几岁开始做学徒,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周边一带家喻户晓的老篾匠。

02

来到何师傅的家中,何师傅的客厅里堆放着各色各样的竹子、竹篾,还有竹制品。看着杂乱,可这才是一个老篾匠该有的工作室模样啊。

老人在一旁从容的剖着竹子,动作干脆利落。

不一会儿,手中的竹子已被细细分开,成为了细小均匀的蔑丝。没有度量,没有模子,全靠一手中的篾刀,全靠五十多年积累的手感。

何师傅手中这机械的来回,完全让你想不到,这已是一位76高龄的老人...

何师傅一边剖着蔑,一边叙说着自己的学艺经历。

“刚开始,要帮师父端洗脸水与洗脚水,还要给师父洗衣服。这样师傅才愿意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本领传授给我。”

想来那日子肯定是苦的,就这样何师傅跟着潘宅的篾匠学了一年。这一年却从未接触过刀子。在行内,这是有规矩的,头三年,师父不会让徒弟拿刀子,因为学会了剖篾,其他的也就没什么难度了。

03

一年后,何师傅离开了自己的师父,到了当时白林一工厂内编制一些竹制品,一呆就是三年。

这三年,可以说让何师傅熟练了掌握到了更多的编制技巧。于是,他回家了。

何师傅置办起篾匠需要的那些“家什”,然后上山砍毛竹,然后在家里“闭门造车”,也可以说成“闭关修炼”,他要自己尝试着去剖篾。

失败自然无法避免,受伤也几乎是家常便饭。日复一日,他终于练就了一身的好本领。

诸如武侠电影里的高手,学成后必然需要行走江湖。只不过何师傅这趟“江湖”走的有点长久,五十个春秋...

04

每个行业,都有着不同的感知。

五十年,历经沧桑。从八分钱一天的收入做到几百一天,他看着时代一天天进步,也看着自己手中那些物件渐渐的远离当今的社会生活。

下图这样的篮子你见过吗?据说,这是过去老人们做大寿时候用的。

孝顺的女儿在里面置办些馒头、粽子或者其他糕点,然后送给做寿的父亲大人。如今,一个蛋糕已将这些传统替代...

这是一个“蜂篼”,据说只要拿着大口往蜜蜂堆里罩过去,这些蜜蜂就会在里面扎堆。听起来很神奇,这的确是农村人手中的法宝。不过如今,恐怕只有养蜂人有这个需求了。

还有很多小篮子,早已被各式各样的塑料制品替代。

05

虽然,何师傅至今仍坚持做一名篾匠,然而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比如编竹席,小的竹席要编四五天,大的竹席(晒谷用)甚至要编上大半个月。编竹席大部分时间都要蹲着,这让何师傅的腰极为难受。

儿女们常劝他不要做了,可是惯性让人觉得可怕,就像何师傅说的:这碗饭,端了五十年了,要放下来每天吃喝闲逛,我是真的浑身不舒服。

篾黄与篾青不断交织着,它们在何师傅的人生中,舞出一个个精彩的篇章。

他,神情专注,左手与右手来回交替,依旧思考着竹篮、鸟笼、箩筐,谋划着余生...

趣事,上浦江网

图片:LL

编辑:LL00

新闻爆料微信:iPJ2017

PS:欢迎提供身边有趣人物的新闻线索,提供线索都有不低于100元的爆料奖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