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于敏几乎是两弹研发中,唯一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科技骨干,曾被称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于敏提出的氢弹构型理论,也是当今世界唯二的两种氢弹构型之一,被称为“于敏——邓稼先”构型。这种构型的氢弹可以长期保存,备战50年以上,而其他氢弹构型有效期很难超过30年。因此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有30枚500万吨以上级当量氢弹战备值班的核国家。一枚就可以抹平敌方的一个超级大城市,成为真正的镇国利器!

没有氢弹理论,就没有核弹头的小型化,更没有导弹核武器,这也是当今实战化部署核武的国家,仍然只有5大国的根本原因。

时间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美苏的第三代核武——冲击波弹、电磁脉冲核弹、增强辐射弹——即中子弹,在进行了数量惊人的核试验后,逐步完善设计,开始实战装备。美苏核科技界普遍认为核武器的潜力即将挖掘殆尽;双方逐步有尽快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共识”,希望垄断先进核武,用国际条约,阻止后来者进入三代核武的门槛。

面对严峻的形势,好在于敏等我国研制第一、二代核武的科技精英仍在壮年。上级决定加速弹头的小型化和研制第三代核武!从1980年到1996年,我国又进行了19次地下核试验。以惊人的效率,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第三代现代化核弹头,体积,重量和作战效能,已经和美国平起平坐,完全达到了美国核武的顶梁柱——W86和W88弹头的世界最先进水平。

全世界至今真正知道氢弹全部秘密的人,不会超过20人。我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出了于敏式的突破,不得不说是“天佑中华的开挂”。

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以后,造成了核武科学研究的停滞不前:新一代年轻人顶不上去,科技水平和知识结构居然很难超过老一辈。好在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俄英法,同样也面临核武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衷心祝愿于敏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健康长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