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年,沈报第一个报道我

尉凤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家和万事兴”。

8月16日,在“庆祝沈阳日报创刊70周年辽沈书画名家名作邀请展”上,一幅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由邢雨中创作的国画,五只小猫相互依偎,栩栩如生。上方“家和万事兴”几个大字,烘托了画作的主题。“咦,尉凤英!原来这是她的书法啊!”观众张女士说。在现场,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神采奕奕地出现,为《沈阳日报》庆生。

8月18日,在沈阳日报书画院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辽宁省老年书画作品展”上,记者又见到了尉凤英。3天2次参加沈阳日报社主办的文化活动,足见她对《沈阳日报》的特殊感情。

如今尉凤英虽然已是耄耋之年,腿脚有些不方便,但尉凤英只要接到沈阳日报社的邀请,就从没拒绝过。尉凤英说:“《沈阳日报》是第一张报道我的报纸。”

“1954年,我第一次登《沈阳日报》”

尉凤英经历过苦难的生活,她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1953年1月,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作。凭着一股子干劲,尉凤英进厂3个月就以徒工身份独立生产,入厂半年就加入了共青团,成为党组织重点培养对象。从老党员的谈话中,尉凤英了解了党的历史和宗旨,并开始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尉凤英利用晚上时间做模型,改进工艺,有时干到天快亮了,她就在车间里找两块砖头枕着睡了。无数次的失败让尉凤英变得更加坚韧,经过不断革新试验,终于研制成功半自动扳把和自动分料器,将生产效率提高了80%。那一年,尉凤英提前118天完成了当年生产任务。1953年底,尉凤英被厂里评为模范徒工;1954年,尉凤英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尉凤英说:“1954年,我有两件一辈子都难忘的事情,第一件是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件是成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被《沈阳日报》报道。能够被《沈阳日报》报道,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我记得当年登报后,很多同志都拿着报纸让我看。能够被党报报道,绝对是一种最大的鼓励。从1953年至1965年的12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

读《沈阳日报》和学习书法

尉凤英的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听力和视力都非常好。

尉凤英说:“我退休之后,坚持两件事。一是每天都读《沈阳日报》,二是学习书法。作为一名《沈阳日报》的忠实读者,我养成了每天看《沈阳日报》的习惯。之所以喜欢看这张报纸,缘于它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向广大读者呈现了国内外大事以及沈城发生的新闻。我还可以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

“庆祝沈阳日报创刊70周年辽沈书画名家名作邀请展”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辽宁省老年书画作品展”中,尉凤英的书法作品也是亮点之一,很多参观者都在她的作品前拍照留念。

对于学习书法,尉凤英说:“学习书法有很多好处:可以在书法欣赏中获得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可以增长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还可以通过书法创作和书艺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杨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