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海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 杂志

一、崇高的道德情操

李大钊有句名言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第443页。)在学习和工作中,李大钊也是这样严谨恪守着职业操守。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致力于图书馆工作改良,通过购买和提倡捐赠的方式大量增加书刊,健全并亲自修订《修正图书馆借书规则》等规章制度,采用先进编目方法方便广大师生查找借阅图书改进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图书馆界的联系,相互交流学习,提升办馆质量。当时,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有书库21个、阅览室6个,都是由李大钊亲自参与设计和布局,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把一个旧式藏书楼改造成现代图书馆。作为北大教授,他诲人不倦,女儿李星华回忆:课间休息的时候,父亲常常不到休息室去,而是在同学们的座位间走走,看看同学们记的笔记清楚不清楚,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下课铃一响,学生们也往往是一拥而上把李先生围起来,向他提出各种问题。而李大钊对学生们的问题也从不厌烦,总是给予耐心的回答。( 乐亭文史资料第八辑:《回忆父亲李大钊》,第76页。) 2009年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出版的《李大钊全集》收集1912—1927年李大钊文章629篇。

李大钊具有家庭道德。妻子比他大6岁,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但李大钊始终尊重爱护妻子,教她认字和革命道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捧戏子、嫖妓被很多人认为是文人的风雅之事,但李大钊无论是在日本求学还是在各高校任教,一直都洁身自好一尘不染,一进北大便加入了蔡元培发起成立的进德会,承诺“不嫖、不赌、不娶妾”,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情操。

为人处世,他既有容人的雅量又有独立的操守。与胡适有过主义之争、与章士钊也有不同的政见,但他们都有很好的私交并不因公废私。章士钊曾评价他“盖守常乃一刚毅木讷人也,其生平才不如识,识不如德”( 《回忆李大钊》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这不是章士钊在说李大钊的学识不高,而是对他崇高品德的赞美。鲁迅在《守常文集》序中曾这样说:“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回忆李大钊》第137页)。李大钊牺牲后,由刘半农执笔,北大教授为他撰写的碑文中这样写道:“君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域中”。

但是李大钊为人处世也不是无原则的老好人,在原则问题上他也是非常执着的。李大钊与白坚武是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同学,关系非常好,《白坚武日记》多处记载有二人的书信往来及交往。但是,后来白坚武投靠吴佩孚作了他的幕僚,在“二七”惨案之后李大钊便与他断绝了来往。1924年春,随着北方国共两党工作的发展,李大钊遭到了反动军阀政府的仇视,被通缉,李大钊避居五峰山。夫人赵纫兰非常担心,给李大钊带信说打算写信给白坚武,请设法通融撤销通缉令,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是否合适。李大钊马上回了封信说:“写信给白坚武大可不必。过去同窗的时候,我们虽是好友,但在去年“二七”惨案发生后,我们就断绝了交往。他为直系军阀效劳,而我站在革命大众一边。”( 《回忆父亲李大钊》第97页)。所以在原则问题上,李大钊爱憎分明具有独立的操守。  在生活上,李大钊一生过着简朴生活。他认为简易的生活可使人“道义可守,节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处固能安其朴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间,全无所于愧怍也。”( 《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118页。)他一生自奉俭约,生活刻苦,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党的事业,用于接济他人。同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张国焘曾有回忆,当时组织刚刚成立,经费困难,李大钊当众表示从自己的薪俸中每月拿出80元,用于活动经费。现在,李大钊纪念馆还展出有李大钊为北大哲学系学生刘仁静缓交学宿等费的担保信。他的长子李葆华也曾回忆说,父亲很乐于助人,手头只要有钱,谁急需就送给谁,不讲还不还,有时手头没钱便到会计课去预支。因此,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工作,薪金不少,但到发薪时拿回家的往往是一把欠条,因此夫人赵纫兰常常为家里柴米油盐而发愁,校长蔡元培知道这个情况后,特意关照会计课,发薪水时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于李夫人,以解家中无米之炊。他“生时仅可供家食,殁后则一贫若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 1989年10月29日胡乔木在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李大钊牺牲后没有马上下葬,在妙光阁浙寺停放了6年,直到1933年,由北京大学出面募集资金为李大钊实施公葬,将遗体葬于香山万安公墓。  李大钊崇高的道德情操,令人为之感佩。李大钊被捕后,虽然在白色恐怖之中,但是各大报刊依然刊登了各界呼吁对李大钊等人从宽处置的消息。1927年4月15日,《世界日报》刊登了公民李书侠致张学良书,胪陈十大理由请宽赦李大钊,其中第八条是“李氏私德尚醇,如冬不衣皮袄,常年不乘洋车,尽散月入,以助贫苦学生,终日伏案,而究各种学问,丁此人情冷暖,世风游惰之秋,不可不留之以作一种人之标样,此论奖掖私德,而宜主宽大者”。李大钊牺牲后, 4月30日《晨报》这样报道:“李大钊迷信共产,遭受极刑,固其生前应有之觉悟,唯其为人宽厚温和,笃实好学,识者无不为之惋惜。”在购买棺木装殓大钊遗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棺木本来值250元,而德昌杠房掌柜伊寿山却说,虽与李大钊素味平生,但“因连日阅报,对于其个人人格,确甚钦佩,只索银140元。”( 北京《晨报》1927年5月2日,第三版。)据章廷谦回忆,李大钊牺牲后北京的朋友曾发起募集李大钊遗属赡养费,李大钊北大时的同事、时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的马叙伦在捐册上所写的并不如普通捐册上写的那样:“某某捐××元”,他写的是:“马叙伦敬赙××元”。1931年,李大钊夫人带着四个子女靠李大钊的恤金艰难度日,但是恤金也将要期满。在当时北大的校务会议上,校长蒋梦麟提出延长李先生给恤期限的议案,但也有人持异议,劝他要照顾到规章。蒋梦麟回答“同人中谁要象守常似地为了主义被他们绞死,我们也可以多给一年恤金。”。( 《回忆李大钊》第112、113页。)凡是与李大钊接触过的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同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张申府就称李大钊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 “不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 《回忆李大钊》第61页)。

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李大钊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李大钊的一生都在努力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在他的长子李葆华的回忆里,他的父亲总是很忙,即便是在昌黎五峰山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也是投入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他随身带着许多马列主义书籍,每天除了埋头读书就是伏案挥笔疾书。从1922年下半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更是经常不在北京,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为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奔忙。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李大钊负责国共两党在北方的领导工作,更是夜以继日地忙碌。李大钊夫妇共生育了9个孩子,其中有四个夭折。特别是小女儿钟华,李大钊非常喜爱这个女儿。就在国共合作后李大钊从广州回到北京废寝忘食忙碌的时候,钟华病了,请大夫吃药也不管用。赵纫兰急得团团转,想和大钊商量,但是他黑夜白天地出去活动或开会,实在找不出空暇和他商量该怎么办。终于等到深夜一两点钟会散了的时候,孩子的病情已经延误,第二天中午就病逝了,才1岁多。埋葬了孩子,李大钊忍着悲痛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参见:《回忆父亲李大钊》第91-93页)李大钊在革命处于危难的时候,毁家纾难,把自己收入的大部分用于革命事业,接济同志、接济贫困青年,而自己却“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世界日报》1927年4月16日,第三版)。但是李大钊的奉献精神又不仅仅是舍己奉公和节衣缩食、无私助人,也不仅仅是拿出自己的薪水做党的活动经费,而是绞刑架前为坚守“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初心、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为维护党和革命的荣誉敢于牺牲生命的大无畏,是“大节凛不辱”“浩气贯长虹”( 《回忆李大钊》第148、149页)的革命气节。李大钊以自己的牺牲把无私奉献升华到了一个最高境界。(作者王海,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