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台湾收藏界资深人士、羲之堂负责人陈筱君老师

9月23日,由上海油画雕塑院和品味玺鉴共同举办的公共教育艺术讲座, 迎来了收官之谈——《从吴湖帆海外藏珍<拟黄子久浮峦暖翠图卷>谈起》。此次系列讲座是在 “孤帆一片日边来——吴湖帆文献展”期间,为公众提供丰富的艺术知识和专家视角,更好地品味吴湖帆先生的艺术佳作。

在这场压轴讲座中,台湾收藏界资深人士、羲之堂负责人陈筱君老师,从吴湖帆创作作品出发,结合其实际收藏的画作,旨在展示吴湖帆藏品和作品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讲座进行中

“传统是需要有适当的认识过程的,才会知道,传统好在哪里。从临古,摹古,到创新,到变化,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陈筱君

陈筱君老师通过梳理吴湖帆海外珍藏,选定了《拟黄子久浮峦暖翠图卷》作为主轴,来探究吴湖帆如何将自己的藏品转化为作品。并将其与张大千对比,突出吴湖帆在转化书画家、鉴藏家的双重身份中,展现与众不同的气质。讲座最后提到,在反四王的历史环境下,吴湖帆始终坚持传统,相信传统的力量。

此次筹备过程中,陈老师了解到台港两地有着许多吴湖帆的收藏,现都藏于私人收藏处。而此次讲座,也精选了这些珍贵画作的相关图片资料,与大家分享讨论。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陈老师讲解中

01 习承家学,师法古人

吴湖帆一生鉴赏过不少书画,这些鉴赏也成为多个著名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同时,吴湖帆的鉴藏主要围绕画史主流文人画家作品,并借鉴四王追寻黄公望,不断追索、溯源山水画的“规范”、“经典”。

其中,吴湖帆也是耗尽心思、倾尽财力与人脉、追溯和拼凑心中的绘画典型,即“黄公望山水第一浮峦暖翠图”。

陈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珍贵的图片资料,吴湖帆于1935年创作的《拟黄子久浮峦暖翠图》。此作属于吴湖帆盛年的潜力之作,费时两个月才完成,并于第二年交予他人收藏,从未公开。此外,吴湖帆对于《浮峦暖翠图》的画史研究,颇为用心,将原先在画史上的谬误,拨乱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1955年作 拟黄子久浮峦暖翠图 设色纸本

关于黄公望的名家记载

董其昌评黄公望:“黄子久画,以余之见,不下三十幅。要之浮峦暖翠为第一,恨景碎耳” (《画禅室随笔》)

明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提及,“元人画本妙绝古今,如黄翁子久山水, 又在四名家中宜为冠,所作《浮峦暖翠》属第一。”

最后一笔收藏记录,就是朱谋堙在《画史会要》的记载:赵希远与董其昌去京口,拜访张修羽,见其所藏黄子久(黄公望)《浮峦暖翠》,十分喜爱。董其昌嘱赵希远绘制小幅,以便随身打开看。这也反映了吴湖帆在画跋中提及的,明以后未见各家记载。

陈筱君老师特别提及,吴湖帆曾收藏的清姜实节做的诗书画三绝册,其中在册页第九开的题字,姜氏提到,他幼时曾见到黄公望本人的《浮峦暖翠图》。 而姜氏所临的《浮峦暖翠图》收藏过程跟朱谋堙的《画史会要》也有相似之处。这对吴湖帆追索黄公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明董其昌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册》第八开 <仿黄公望陡壑密林> (藏于台北故宫)

台北故宫收藏的《明董其昌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册》,即《小中现大册》,共二十二开,皆为宋元名画缩小的临本。其中第八、九、十二、十三、十六、十八开皆为黄公望。由此可见,黄公望对于正统派的重要性。

尽管学界对于此册作者还有争论,但有学者推论提出,此册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王时敏。而《浮峦暖翠图》也是王时敏追求的黄公望典型。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王时敏 仿黄子久浮峦暖翠图 设色纸本

王时敏在1627年到1636年是受董其昌指导,根据其个人的收藏,选择符合典范的宋元画家杰作。王时敏将它们制成缩本,并汇集成册,即《小中现大册》。作为绘画研习的范本,王时敏将它们随身携带,时时拿出来参考、学习,汲取创作的灵感,遥望古代大师的风采。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王翚 仿黄公望山水图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王都有类似的仿古作品,这些作品的区分,只有设色和不设色的部分。

现存的四王的本子、姜实节的册页,并没有如此鲜艳的设色,因此,吴湖帆的鲜艳设色很可能来自于赵孟頫。事实上,着上鲜艳色彩,是吴湖帆在重新创作古画题材时的一个习惯。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 1954年 《江山如此多娇》

而到底吴湖帆有没有看过真景呢,陈老师觉得,至少他会认为人间必有此景。

02 青绿水墨,兼收并蓄

吴湖帆的临摹与创作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 1954年作 富春山居图 手卷 水墨纸本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手卷 水墨纸本

吴湖帆的画作是传意、摹写,但一定的、不同程度注入他的个人特色。这一种创造性的摹写,以其临摹的画中九友为典型。吴湖帆称它“属自己至得意之作”,都不是说摹得多么像似九友,而是指这些摹品表现了吴氏笔墨的“精美” 与“得意”。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云表奇峰》

吴湖帆创作于1936年《云表奇峰》,被当时有名的美术杂志《美术生活》用作封面,此作一经面世引起轰动。吴湖帆也因此在上海一炮而红,成为海上画坛盟主。陈老师提到,这幅画作展示了吴湖帆对于传统山水南宗北宗的理解,兼收并蓄。 他摆脱了门派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笔墨风格。

吴湖帆和张大千

张大千一生之中最敬服的两位书画家,除了并称“南张北溥”的溥心畲之外,就是上海的吴湖帆了。陈老师提到,大千对吴湖帆的敬重是多方面的,吴湖帆出自江南世家,承传家学,而张大千是后起之秀。但两人兼善书画,也好诗词,好收藏,所以惺惺相惜,往来密切。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张大千 吴湖帆 匡庐云海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陈老师归结出吴湖帆与张大千的不同,吴湖帆是在画史, 题跋和自己的收藏之中,去解析不同的风格传统,拼凑出自己心中理想的旷世巨作。 至于张大千,他远赴敦煌,直接从古代壁画中找到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没骨山水。

两位都是出身于书画与收藏的世家,对古书画都是见多识广。他们的鉴赏目光高超,而且彼此之间谈话投机,也相互十分的相知相契。

两人虽然都有传统、都有创新、都有收藏,也都创作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是所走的路线极不相同。

张大千继承“没骨山水”

张大千也是一个继承型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取法自敦煌壁画,他的山水画从石涛演变发展而来。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张大千 1936年 华山云海 立轴 设色纸本

早期,张大千经由董其昌认识了六朝的张僧繇与唐代的杨昇,并在董其昌的影响下,开始他对放弃线条、仅用色彩的没骨山水的尝试。

但是中年以后,随着他远去敦煌、接受壁画的洗礼,他对一部绘画历史中使用色彩的脉络已经了然于心,再加上从不间断的收藏古画,并一再临摹所得到的经验,使得他的阅历与见识不再被限制于晚明人的框架。

可以说,张大千的没骨山水,泼墨、泼彩是运用西方油画的色彩概念,加中国画大写意水墨画思想。

吴湖帆的临摹与创作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 1954年作 富春山居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手卷 水墨纸本

吴湖帆的画作是传意、摹写,但一定的、不同程度注入他的个人特色。这一种创造性的摹写,以其临摹的画中九友为典型。吴湖帆称它“属自己至得意之作”,都不是说摹得多么像似九友,而是指这些摹品表现了吴氏笔墨的“精美” 与“得意”。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云表奇峰》

吴湖帆创作于1936年《云表奇峰》,被当时有名的美术杂志《美术生活》用作封面,此作一经面世引起轰动。吴湖帆也因此在上海一炮而红,成为海上画坛盟主。陈老师提到,这幅画作展示了吴湖帆对于传统山水南宗北宗的理解,兼收并蓄。 他摆脱了门派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的笔墨风格。

吴湖帆和张大千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讲座进行中

同时,此次讲座也提及张大千和吴湖帆的亲密关系并进行对比。 两位同样出身于书画世家,鉴赏能力高超,谈话投机。通过比较,在转换书画家和鉴藏家双重身份时,吴湖帆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质。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陈老师讲解中

张大千对吴湖帆的画艺非常看重,他曾评价道,中国当代画家只有两个半,一个溥心畲,一个吴湖帆,半个谢稚柳。吴湖帆出自江南世家,承传家学, 而张大千是后起之秀。但两人兼善书画,也好诗词,好收藏,所以惺惺相惜,往来密切。

张大千继承“没骨山水”

陈老师提及,张大千也是一个继承型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取法自敦煌壁画,他的山水画从石涛演变发展而来。张大千的没骨山水,泼墨、泼彩是运用西方油画的色彩概念加中国画大写意水墨画思想。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张大千 仿张僧繇青绿没骨山水 镜心 设色纸本

关于吴湖帆的小结

吴湖帆的鉴藏和创作历程可以总结为“上穷碧落下黄泉”。吴湖帆溯源山水画,从四王、董其昌来追索黄公望。吴湖帆虽然模仿古画,但是他一改表现,即改变设色。同时,吴湖帆因喜好不同风格的创作作品,也从传统中国画学中寻找到了突破。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 1943年作 闹红一舸 立轴 设色纸本

此图深得神韵,构图布局十分巧妙,感受到了夏日熏风轻略池塘。并且这幅画作也是吴湖帆创作,留给他的爱女,所以特别精心。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 仿云林

但是陈老师提到吴湖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境遇还是非常郁闷的。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坚持全盘西化,反对王画,当时在画坛激起千层浪。反对临摹,提倡写实,在当时的大时代里变成了一种风潮,以至于大家开始对于临摹、仿古有相当反对的声音。但也有相当的声音认为,如果不从摹古等硬工夫来培育技法和认知,又植根于什么来创新和变化呢?

大时代的背景:

当时有很多的改革先锋, 刘海粟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当时是要革四王的命,但是不是古画中有更多的更好的东西。吴湖帆的生活,他的创作,他的言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含义,远远超出单独书画的含义,以及他拥有的传统文化的融合力跟亲和力,这也正好是一个文人艺术家的魅力所在。

吴湖帆用实践来继承传统,融合创新,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主,是有道理的。而且陈老师觉得,就现在目前来讲,吴湖帆现在的画价才慢慢上来,正是有一批人,知道传统画作中有好的地方。

03 “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陈老师点出了当时大的历史框架,即“革王画的命”,反对临摹,提倡写实。在当时的大时代里变成了一种风潮,成为一种时尚。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吴湖帆《拟画中九友册》

吴湖帆家藏非常多,有很多机会可以看到好的东西,所以他学的东西比较正统,也借鉴了四王学习了古人的方法。因此,吴湖帆在传统之中的变,他的变化是多元的、综合的硬功夫。即使是在当时的现实大环境,革四王的命,如果不从这些硬工夫来,谈何变化。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嘉宾认真听取讲解

吴湖帆从传统中探索新的变化,成为一代海派宗师。而且就现在来说,吴湖帆的画价也一直上升,这正说明一批人慢慢开始知道,传统之中是有一部分好的,是需要被继承和发扬的。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现场发布笔记的嘉宾

陈老师分享了吴湖帆如何应对反四王的社会风潮。 当时的现实环境,有很多反四王的声音,而有些是针对吴湖帆而发的。但是吴湖帆以“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回应,他内心是笃定的,是相信传统的力量的。吴湖帆认为,总有一天大家是要回过头去研究传统的。

玺鉴讲堂|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陈老师给粉丝签名

从临古、摹古,到创新、变化,这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继承传统的东西,也需要变化。而陈老师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可以研究吴湖帆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变化,如何影响后人。

最后,陈筱君老师再次强调,传统是需要有适当的认识过程的,才会知道,传统好在哪里。 这次的文献展的积极意义正好在于,从整理出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一代宗师,留给了大家什么。同时,文献展是一代文人精神传承的开始,吴湖帆的海外收藏整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未来,吴湖帆海外珍藏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传统和变化的融合将在后代手中踵事增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