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大元帅的产生看组织建设

建国后,根据战功曾经评选出了十大元帅。这些十大元帅是如何产生的?看到这个题目,有的人可能会以为我要揭秘历史。其实错了,我对这个历史没兴趣,历史应该古为今用才有价值。写这个题目,是想探讨一下对我们当下的工作有何借鉴意义,也算古为今用。

那么,这些十大元帅都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这些十大元帅基本上有两类人:一类是科班出身,受过专业训练;二类是有同业经验,并非白板。

从十大元帅的产生看组织建设

受过专业训练的元帅有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都是在黄埔军校学习过,有的还是黄埔的教官。打仗虽然讲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但是专业训练还是离不开的,非常扎实的专业训练,造就了后来的成就。另一些人基本上是在同业干过,朱德在滇军,彭德怀在湘军,刘伯承在川军,贺龙、罗荣桓在国民革命军。像朱德,当时在滇军的职位已经不低了,位居旅长,后来又升任宪兵司令,已跻身将军行列。但是,他还是放弃了原有的待遇,做出了新的选择。正是这一决定命运的选择,才最终成就了后来的朱德元帅。试想,如果他继续留在滇军,固然不失荣华富贵,但是前途何在?滇军还有后来吗?可是,当时有几个人能够料到滇军的前途呢?彭德怀和刘伯承分别抛弃的湘军、川军,后来的命运如何呢?用小沈阳的话来说,都是一样一样的啊。这就是眼光,这就是远见。好的选择可以改变命运,影响一生。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就是这个道理。

反观我们当下的保险工作,也有相同的意义。经过了解,我发现,凡是在保险行业短时间获得高职位的,获得高收入的,大多之前都有同业经验,经过了行业历练。保险没有课班出身的,保险虽然专业性很强,但保险的训练主要还是来自实战。现实中,很多人选择保险行业,基本上是懵懵懂懂,大多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或是出于熟人介绍,或者是碍于情面,没有几个人是打定主意要终生从事保险。但就是在试试看的过程中,有的人越试越发现越有前途,才最终打定了主意,继续留下来干保险。个别人,没有经得住实验,离开了。

其实,我认为凡是选择干保险的,都是有想法,有追求,敢于挑战自己的。但是,个别人为什么没有留下来?要么是选择的团队不合适,要么是选择的公司不合适。虽说都是保险,但各保险公司的产品和理念,甚至培训都绝对是不一样的,选择对了才是关键。

从十大元帅的产生看组织建设

我之前曾在另一家保险公司从业,当时仅仅是出于报恩心态,并非理性选择。实际上,当时的选择不可能理性。初涉保险行业,对保险并不了解,只能干一行爱一行。但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保险的确是个好行业,但我走了弯路。实际做业务,客户的选择往往是横向的,他要拿同业的产品比,优中选优。多次的对比让我发现,我们的产品并不是像我们自己标榜的那样是number one,很多产品是落后于同业的。保险的销售,说到底要回归本源,就是以本为本,还是要拿产品说话,好的产品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户。靠人情,靠亲情,甚至靠技巧,都是不长久的。

总之,干保险白板不是不可以,但你要比别人更努力,更用心,晋升可能更漫长,发展可能更缓慢。但是,如果你已经在从事保险,那你要检讨一下,你选择的公司是不是有竞争力,产品是不是更有吸引力。如果没有,放弃未必不是好事,虽然可能损失一点续佣,但是牺牲一点蝇头小利,因此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毕竟第一次选择,不一定那么理性和正确。等你重新做出选择了,你就会发现,天外真的还有天,以前我们可能就是个井底之蛙。等你选择了,你就会发现,所有的弯路,到最后其实都是捷径。

从十大元帅的产生看组织建设

更多精彩保险内容,敬请关注

为什么说保险理财是家庭理财的首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