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旅游区,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从市区出发,坐汽车约需20分钟才能到达。它以夫子庙为中心,集游览、购物、品尝风味于一体,展示古城风貌和民族风情。

金陵自古繁华地

秦淮河,是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条重要河流,相传它是秦始皇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用以沟通淮水和长江,其实不然。地质考察证明,它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千米,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

金陵自古繁华地

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已是商贾云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河中舟船穿梭,两岸楼宇林立。世家大族聚居于此,留下乌衣巷的故事;舞榭歌台丝竹不绝,遂有“秦淮八艳”的传说。

秦淮河夜色

金陵自古繁华地

十里秦淮,以夜色最美。夜幕降临后,市井彩灯初放,把整个秦淮河两岸装点得美轮美奂,河中的画舫,灯火通明,把河水映得流光溢彩。来秦淮,怎能不乘船一游?

游船码头就在夫子庙门前,此处河段自宋以后就成了孔庙的泮池。河南岸的一段朱红色石砖墙,是夫子庙的照壁。这照壁宽大居全国之最,上面的“二龙戏珠”图案,由彩灯映照,金龙轻踏蓝紫祥云,口吐赤火,欲腾欲飞,很是逼真。

随着巨龙,小舟开始荡漾。桥是江南水乡的魂灵,也是秦淮河的魂魄。水上之旅穿过的第一座桥便是文源桥。继续前行,一股幽香袭来,只见河畔蔓延着层层叠叠的青柳与夹竹桃。经过平江桥,是水上“明珠”之称的白鹭洲公园,这曾是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私家花园,得名于诗仙李白的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金陵自古繁华地

白鹭洲公园的袅袅歌声刚刚消逝,便是传说中的“桃叶渡”。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秦淮河水面宽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因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仙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这个象征爱情的渡口,吸引了无数青年男女在此幽会谈情。

温馨提示

1.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这里都会举行金陵灯会(又称秦淮灯会),届时夫子庙、瞻园、江南贡院等处都是热闹非凡的赏灯地点。

2.风光带常年游客众多,节庆时尤为拥挤,请注意个人财产安全。

不知不觉游船驶进外形酷似城堡的东水关。东水关公园内绿树成荫,芳草萋萋,花卉争奇斗艳。东水关通水不通航,游船掉头驶向中华门城堡。船回文源桥,继续前行就到了秦淮河上最有名的文德桥。据说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的子时,文德桥将天上的满月一分为二,桥的东西两边各一半,这就是著名的文德分月。这奇观与无锡锡惠公园的二泉映月、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齐名,被称为三大奇观。

游船终点到了,游客半晌才从历史中穿越回现实,意犹未尽。

东南第一学宫:夫子庙

金陵自古繁华地

夫子庙又称孔庙,文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夫子庙的庙门叫棂星门,门是石结构的,六柱三门,棂星门东西两侧便是东市、西市。走过棂星门,便是孔庙的正门,叫大成门。庙院两侧是碑廊,廊内陈列了当代书法名家的碑刻30块。沿着中间的甬道走,前面就是大成殿了。这是一座气势巍峨,重檐庑殿顶,屋脊中央有双龙戏珠立雕的建筑。这种规格的建筑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画像,为画家王宏喜按照唐吴道子的孔子画像用一年时间画成,两旁是四亚圣的汉白玉雕像,东西两侧摆放有古代庆典时演奏的乐器。大成殿的四周墙壁上还悬挂着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镶嵌壁画,称“孔子圣迹图”,是浙江乐清200多名匠师采用玉石、翡翠、黄金、珠宝等贵重材料,耗时三年雕成。

金陵自古繁华地

过了大成殿再往前走,便是学宫。门楣上方题有“东南第一学”。后面是明德堂,明德堂是学宫的正堂,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堂名为文天祥所书。现在的这块匾额是后人模仿文天祥手迹写成。明德堂是学子集会的地方,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学子在此集会,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明德堂前院中新建两个亭子,东为习礼亭,内挂“礼运钟”,西为仰圣亭,内置“圣音鼓”。

接着是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尊经阁原为上下两层,上存儒学经典,下为课堂。现为1988年新建的三楹三层仿古建筑,为南京民俗馆。青云楼为供奉历代督学使的祠堂和学宫秀才阅览经书的地方。

人文渊薮:江南贡院

金陵自古繁华地

贡院原是古代时南京规模庞大的考试场。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是县府考试场所。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了乡试、会试场所。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作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圣地,考试仍在这里按期举行。明成祖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明清两代对贡院不断扩建,到清光绪时,贡院规模之大,已成为当时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才子唐伯虎、画家郑板桥、小说家吴敬梓、《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林则徐等著名历史人物,当年都曾在这里奋笔疾书。

金陵自古繁华地

有一个数字:清代同治年间,供考试用的“号舍”有20644间,且还不包括司考官员、职司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可惜现存贡院建筑已屈指可数,明远楼就是保存下来的贡院建筑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为市场。“明远”的意思就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当年,考生考完后,“金榜”就张贴在前面的贡院街。清末废除科举后,贡院也随之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王谢旧居:乌衣巷

金陵自古繁华地

金陵自古繁华地

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走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乌衣巷了。晋朝时,这里是王、谢两大豪族的居住地,自是煊赫非常。后来日渐凋敝,唐朝刘禹锡凭吊怀古,咏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名句。

巷子窄窄的,路面由青砖铺成,两侧是白墙灰瓦的仿古建筑,别有一番韵味。进了巷口一转弯,就可看见一面雪白的墙上有“王谢古居”四个金色大字,随之见到一所朱门大府,高挂“王谢古居”的大匾,则无疑是那传说中的王谢堂府了。

金陵自古繁华地

金陵自古繁华地

今天重修后的王谢古居,分为来燕堂、听筝堂和鉴晋楼。“来燕”取自当年谢安以燕传信的故事,听筝堂是当年晋孝武帝临幸谢宅听谢安弹古筝之地。“鉴晋”则分明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意思。匾额上的大字均以隶体书写,大有魏晋遗风。古居里有东晋雕刻展、东晋起居室、淝水之战壁画,竹林七贤图等,重现了魏晋人物的风采。而楼上则是个秦淮历史的展览室。其实乌衣巷古迹早已不存,今天的一切都是新制的,但有这么一个让人了解历史文化的地方,用意还是很好的。新东西搁久了,也就成了文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