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阎锡山】1949年12月8日,阎锡山乘坐飞机逃往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踏上大陆一步。阎锡山在台湾生活10年,于1960年5月23日在台北病死,终年78岁。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阎锡山也是如此,他希望能葬回山西老家,最终未能实现。


【晚年阎锡山】晚年的阎锡山把死亡看得很淡,他早已留下遗言,共有七句话,“一、丧事宜俭不宜奢;二、来宾送来的挽联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四、死后早日出殡不作久停;五、不要过于悲痛放声大哭;六、墓碑上刻日记第100段和第128段;七、七日之内每天早晚各读他的《补心灵》一遍。”


【阎锡山故居里的灵堂】阎锡山去了台湾不久,就搬到了台北郊区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当时这里无比落后,连水电都没有。阎锡山丝毫不在意,他和侍卫一起动手修建茅屋,后改成砖石结构。阎锡山死后,就下葬在距离故居不远处的上坡上。


【墓地前的石阶】阎锡山的墓地共有四层,坟冢区位于最高层,其余三层均为台阶,每一层的两侧台阶中间都有用水泥拼做的汉字,分别为“中”、“种能”、“世界大同”。这是阎锡山晚年一直坚持的价值观,而且至死不渝。


【“世界大同”】晚年的阎锡山无比思念家乡,甚至把房屋都按照山西窑洞风格修建。尽管去台湾时带了不少黄金,但阎锡山的生活相对清贫,刚到阳明山时无比艰苦,“其地为废耕之茶园,杂草及胸,道路坎坷,无电灯电话,饮用山泉,距山仔后公路步行三十分钟,建筑茅屋,从事著述,人以‘菁山草芦’名之。”


【“中”】阎锡山在阳明山生活期间,最终悟透了人生的真谛,他说:“无珠宝而争珠宝,不是不争,是无所争;有珠宝而不争,是自己心上无珠宝,才足为奇。人不污辱你,不和人争,不是不争,是无争;人污辱你,你不和人争,才是不争。”


【守墓老人张日明老人】前面提到,阎锡山去台湾时带了几名贴身侍卫,张日明就是其中一人。张日明对阎锡山非常忠诚,阎锡山去世后,其他侍卫都下山自谋生路,张日明选择留下了为他守墓,至今已经有59年,而张日明已经是89岁老人了。


【阎锡山墓地】阎锡山墓地坐西南朝东北,寓意魂归故里。阎锡山坟冢呈圆形,周边出沿,顶部微隆呈穹拱状,直径3米,边高1.3米左右,顶部中心处高约2米,墓墙墓顶均由墨绿瓷砖贴面,坟冢上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个大字。另外,坟冢前方是墓碑,上书:“阎伯川先生之墓”


【阎锡山墓地】阎锡山生前拜访客人寥寥无几,可死后葬礼却无比热闹。阎锡山的葬礼何应钦主持,蒋介石还亲自来到现场吊唁,并送四个字的悼匾,“怆怀老勋”。阎锡山早已给自己写了一副挽联,“有大需要到来,终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坟冢后侧石壁上褒奖令】纵观阎锡山一生,他关键时刻很少出现大错误,执掌山西长达38年就是最好的写照。阎锡山认为做一切事情,都需要“发于仁,归于中。发心是仁,但仁心要合于中道,不可偏斜。心中有仁爱,不要有什么偏向不要脱离。仁慈善良的心,落脚点要变为一个世人所共同接受,服务大众的一个公正公平的格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