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诗画大陈 | “江南第一古村落”,就连时光都在此停驻

导语:走在“江南第一古村落”——大陈古村的青石路上,湿润的空气中带着熟悉的淡淡油墨味,路旁的宗祠大门缓缓打开,仿佛要向你诉说这一古村的百年历史,孩童琅琅的读书声遥遥传来,快要踱步到巷口的尽头了,面前的老房子突然亮起了温暖而明亮的灯光,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等着你回家…… 摄影:徐秋生 祝雪生

撰文:刘艳萍   大陈,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北部,整个村子坐落于群山的怀抱,一条溪水似玉带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绿树成荫,拥有“江南第一古村落”的美誉。   大陈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中居民80%姓汪。据考证,明朝永乐年初,徽州婺源的常山人汪普贤“爱其山环如城,水潆如带,林木葱郁,土厚泉甘,遂挈家而居”并赋名环山,意为汪氏源出徽州,受黄山钟灵毓秀,一取黄山谐音,二为四周确为山峦环绕。   到了清代,大陈已是“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的汪氏聚居村落。独特的风光被近代著名文豪余绍宋誉之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

整个村庄、村巷和房屋,均依山建造与分布,鳞次栉比,马头墙、走马楼、花窗雕板,徽派特色显著。村中最典型的古建筑当属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气势恢宏,占地面积达1100平方米。三进二天井五开间,一进更比一进高,意为步步高升。宗祠内两厢房墙上壁画精致华美,石雕木雕皆工艺精湛,牛腿雕板细致精美,充分体现了匠人高超的技艺。

站在高台往下望,清逸的古宅厅堂,错彩镂金的雕板木刻,朱阁转,绮户低,黛瓦飞甍,斜阳落于高高的屋脊。

先人的画像被汪氏后人们虔诚地供奉,庄严的祠堂透露出厚重的文化气韵。   大陈文化底蕴丰厚,历来重教崇文,诗礼传家。他们热衷于创办义塾、私塾, 并聘请有名的老师教授来任教 ,著名数学家胡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良好的崇文学风让大陈人才辈出,因此流传着许多“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的佳话。上世纪40年代建造的萃文中学乃乡贤汪汉滔集族产创办,教师阵营坚强,均为江山教育界之知名人士。

萃文中学走廊上方依然挂着那时的铃铛,一抬眼仿佛依稀传来“铛铛铛”的下课铃声,学园一片沸腾,学生们三三两两走下楼梯,说说笑笑,唱着歌儿走进村中,渐渐不见。

小巷深处,一味书屋、汪氏名贤馆诉说着大陈悠悠的崇学好文往事。旧时的书香似乎穿过时空的隧道,浸润着大陈这片土地,依稀还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学子们争相亲炙的研识究学场景。   大陈古村落至今仍保存着110多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这些建筑大都以徽派风格为主,与汪氏宗祠等公共建筑的雕栏画栋、华美宏大相比,民居以实用为主,用材相对简单,体现汪氏族人节俭持家的家风。但村中几户望族的居所,建筑的精致还是彰显了其家族的身份和地位。

挑高的双层天井屋檐,隐隐显示的,是深宅大院里含而不露的气势。

汪汉滔旧宅,采用徽派和日式相结合的式样。因汪早年追随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留学日本,归国后对庭院进行改造,拱门前简洁而宁静,拱门后的老宅则古朴庄重。

牛腿雀替(撑拱)镏金错彩,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体现了徽匠们高超精深的技艺。童子的造型饱含主人对多子多福、子嗣绵延的美好期望。

小巷中皆是青石铺就的小路和白墙黑瓦的院墙,墙面逐渐剥落,暴露出本色的底蕴,那是年月日久而形成的斑驳纹路。时光凿下的痕迹,似烙印,亦如印染的年轮,向人们倾诉着大陈的过往。

穿行在古村的巷道,脚步越来越轻,每一扇门可能都是虚掩的,每扇窗都是通透的,唯恐惊醒了屋里打盹的人。门前的橘树,枝干轻轻摇曳,惬意伸展,似乎能闻到上个季节的清香,看到下个季节的丰收。

每一幢古宅都有一部历史,每一户人家都不尽相同,不仅连接着此岸彼岸,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如水墨画般的民居错落有致,黑白色调调斑驳陆离,静谧的仿佛无人居住,印证着岁月的百转千回。

从一扇门洞前朝里观望,只见重重院落,层层门厅相连呼应,雕板门楼,古风犹存,积厚流光。暖阳下安然晒着的衾被,一派祥和温馨,岁月静好。

古戏台仿佛一个矗立了太久的痴情男子,岁月在他的脸上镌刻下痕迹,心却还似当年模样,一年年望着这条小巷,想着心中的那个人儿,会不会身着旧日旗袍,笑语盈盈地归来,在戏台上再唱起泛黄的曲调。

大陈最独特的要数细长狭窄的青石路,20条街巷连接着几十栋清朝、民国古宅,千米长的青石路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迷宫。穿堂过弄,就仿佛步入泛黄的卷帙,一样的黛瓦白墙,一样的雕梁花窗,散落的记忆碎片依稀可辨。

炊烟缓缓升起,烟气透过粼粼黛瓦,飘在半空中,淡在巷子深处。斑驳的青石板路,一步步的脆响,是孩子们嬉戏打闹的笑声,是妈妈在巷口呼唤回家吃饭的急切,是邻居们送来一碗羹汤的质朴和热枕。

古井边,三三两两的人们在闲聊,平淡而往复的日子就这样不经意地流转,把一份悠然和恬静,投影在夜幕下的黄昏里,弥漫出生活的气息。

村里窄窄的巷子,对面来人要礼让方可。因形似棺材,村里称之为棺材弄,据说从政的人,多走此弄会升官发财。小巷深处石阶,一层一层,曾经激起过多少志士仁人壮志满怀的豪情,走向历史的舞台,演绎出人生波澜壮阔的华彩篇章。

小巷的角落间,几丛小花开得正好,为古朴的村落平添了几分诗意柔美。四处流溢的花香,使得大陈在厚重的历史间洋溢出盎然生机。

暮色四合,山风微拂。雨后的小巷,漉湿溜滑。多少回,巷口那盏小小的灯,幽幽的光,照亮了前方回家的路,照亮了迷路孩子的心。

是下过雨的天,雨水细细流。推开吱吱呀呀的木门,古老的青石板路,奶奶撑着伞走过,小孙子也走过,两把伞,两代人,大陈人一直默默走过。时光深处的相遇,有渴望,有等待。老人们说,古村里的等待,一辈子就像一天。

村中的古井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刷洗,养育了一村的儿女,一代又一代,走出去,又走回来。她用她的温润和朴素见证了岁月,见证了历史。今天,她依然这样安静而又慈祥。看着她的儿女,记忆的闸门就可以源源不断放出美好的泉水。

老屋上的天线,连接的是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人来车往的喧嚣,没有五彩交错的光影,马头墙阅尽了千百余年的幽幽历史,也接受了新时代的洗礼。

夕阳的余晖伴着古老砖墙,碧蓝的天空,明净如洗。这一刻,内心纯静安宁,仿佛在街角不经意的一转身,就会跌进古村过去的老时光里。

暮霭笼罩了整个村庄,斜阳冉冉,犹恋马头墙。大陈氤氲在蜜糖色的夕阳下,如木版画般镌刻住了过往,温暖,姿容静好。

两排古朴的青砖老屋,在岁月的风蚀中愈加温厚,脚下的青石小道已被千百年的匆匆脚步磨得溜光,朝露暮阳,从容舒缓。父亲的肩上的担子挑着全家的希望,他的脚步沉稳有力,不急不躁,踏平坎坷,踏实一个个日子,用他宽厚的肩膀,为儿女撑起一片天空。

推开咿呀的大门,阳光洒在院落中挂着的旧灯笼上。夏日的黄昏,母亲坐在小院中轻轻打扇,听父亲讲诉一天的疲惫;在清晨,飘进房间的花香,唤醒一个白昼;庭前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相看千遍不厌;读一卷书,习一段字,都是院中独有的风景。

一辈子有多长?   走过万水千山,走不出母亲的目光。世界上的每一条路都可以通向一个地方,那就是家。

其实,家是一个圆。走在尘世间,喧嚣纷呈,兜兜转转,从起点到终点。我们都在期待找到一份内心深处的温暖,期待与一个懂得的灵魂相拥取暖。   就像,冬日里照在老家大门上的那抹暖阳。

小贴士: 1.大陈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每年农历十月初十的老佛节,名扬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是民间秋收后庆丰收的一种活动仪式,是当地传承数百年的民俗节庆活动,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要打麻糍,香甜可口,令人垂涎;大陈挂面制作,其祖传工艺据今已有600多年,大陈面具有久煮不糊、隔夜不粘的特性,是衢州地区知名食品。 2.近年,大陈村充分挖掘和发扬"麻糍文化"、"古祠文化"等传统,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大陈村成为中国村歌发源地,《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 3.大陈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北部,和常山县接壤,交通十分便捷。距江山高铁站10KM,距G3黄衢南高速江山出口15KM,S48穿境而过。 4.周边景区:国家5A景区江郎山—廿八都古镇、浮盖山、仙霞关、戴笠故居、钱江源、龙游石窟等,以上景区(除节假日外)周一至周五免票。 大陈古村免票游玩。 本文内容为国家地理中文网原创或者授权编译,未经正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