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的功夫论为发明本心,不过发明本心也有正面和反面的工夫。

正面的工夫,具体来说,就是存心、养心,通过内向反省的方式,使本心彰明,从而自作主宰。陆九渊说:“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存心的真正意义是保守本心,不让其外驰,挺立起道德主体和成德意识。让人明白内心的成德资源,从而显现于人生的一切方面。所以他又说:“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养心”则是对本心加以涵养,也就是要像种植树木一样,要时时加以培养、灌溉,这一才能使本心充实长养。陆九渊说:“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今吾友既得其本心矣,继此能养之而无害,则谁能御之?如木有根,苟得培浸而无伤戕,则枝叶当日畅茂。”

发明本心除了用正面的存养工夫以外,还要用反面的工夫,陆九渊称为“剥落”。他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的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净尽,才是。”剥落的内容是什么呢?在陆九渊看来,就是物欲和意见,他说:“愚不肖者之蔽于物欲,贤者智者之蔽于意见,高下污洁虽不同,其为蔽理溺心而不得其正,则一也。”物欲是指对各种物质享受的执着追求,而意见是由于自以为是而带来的主体的执着。这两者,在陆九渊看来,都能障蔽本心的呈现,都须去掉。

另外,陆九渊比较强调“切己自反”、“反而思之”,这都是指本心的自我省察而言。有人问他,学问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他回答说:“不过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这两者实际上是和存养与剥落的工夫相联系的。我们在道德实践中,经常要进行内向的反省,然后保持它、涵养它,并结合迁善改过的具体实践进行锻炼。这些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交织在一起的。

陆九渊提倡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读的书越多越容易障蔽本心。他反对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的时候不明本心,而去依附于权威的经典。由此,他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在他看来,六经只是记载了良心运用的各种例证,人只要在内心真正树立起良心的主宰才真正确立起道德的自主性,不必在经典上去穷求考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