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评说历史趣事、为你解密中国各朝代历史!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放松心情,吸收历史精华掌控自己人生,无往而不利!我们的每条解密都会做到有理可言、有据可依,我们是一部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解密档案!

庞学勤是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坛的“正派小生”,在那物质及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他塑造的英勇威武的银幕形象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抚慰和满足。

庞学勤是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艺术家,从新四军战士成长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在生活上,他对病重的妻子爱护有加,戏里戏外都展现出正能量。

01

1929年5月4日,庞学勤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期读过5年私塾。

庞学勤的艺术人生起步于硝烟弥漫的战场,1944年,年仅15岁的庞学勤投身革命,参加了阜东文工团,不久担任了该团的副团长。

1947年,解放战争已到了关键时刻,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庞学勤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苏北军区文工团,参与了《刘胡兰》《前线》《血泪仇》《李闯王》等名剧的演出,还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并于1948年火线入党。

1950年,庞学勤被部队保送到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前身)学习,同学有李亚林、张圆、印质明、赵联、于洋、刘世龙、杨洸等。

195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影演员剧团,1955年调入长影演员剧团。

庞学勤在长影一干就是32年,历任演员、剧团团长、副书记、副厂长等职。

1957年,庞学勤第一次登上银幕,在王晓棠主演的《边寨烽火》中,扮演一位边防军指导员。

接着,他参演了《古刹钟声》《船厂追踪》《朝霞》《战火中的青春》《炉火正红》《甲午风云》《独立大队》《兵临城下》等影片,饰演了侦察科长、小学校长、车间主任、工程师、军人等角色。

庞学勤的代表作是《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兵临城下》三部电影。

1958年,正在拍《朝霞》的庞学勤在长影大食堂吃饭,导演王炎递给他《战火中的青春》的本子,希望他演排长雷振林。

庞学勤刚开始很拒绝:“这个雷振林跟我本人差距很大,大光头,胖乎乎的,这根本就不是我嘛。”

但王炎坚持这个角色非庞学勤莫属,理由是这个片子有爱情戏,怕别人演不好,雷振林和庞学勤一样是个傲气的人。

庞学勤说:“我年轻时是傲,而且是看不出来的那种傲气。这是我一辈子的缺点,老战友都说,‘老庞挺好,就是脱离群众,太清高。’”

厂长也不同意,他认为庞学勤是个革命知识分子的样儿,适合演《三家巷》或《古刹钟声》,演雷振林不是糟践这个同志吗?

在导演王炎的据理力争下,庞学勤终于演出《战火中的青春》,当年正赶上“大跃进”,拍电影也要求“多快好省”,庞学勤连拍12个小时《朝霞》,接着又连拍12个小时《战火中的青春》,困乏不已。

庞学勤两个月没有好好睡觉,实在太困了,就在服装库里睡着了,睡到了第二天,害得剧组人员到处找他,最后打开服装库时,才在衣堆里发现了他。

《战火中的青春》描写的是排长雷振林和女扮男装的副排长高山在战火中的革命同志情和朦胧爱情,影片上映后,庞学勤红遍大江南北。

庞学勤说:“演员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应当为艺术而忘却自己。你看,我演的雷振林戏里经常是一脸土,衣衫不整,还剃着光头,但他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可信,而真实就是美,这是这个人物取得成功、为观众所喜爱的基础。”

如今这部电影依然被电视台一再重播,庞学勤饰演的我军指挥员雷振林的形象至今无人超越。

1960年,庞学勤在影片《甲午风云》中饰演充满爱国激情、反对投降、主张抗战的神炮手王国成。

1962年,庞学勤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甲午风云》

1964年,庞学勤在《独立大队》中首次尝试饰演反派人物刁飞虎,遭到观众的反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演过反面角色。同年,他在《兵临城下》饰演地下党负责人李忠民。

1965年,庞学勤在影片《烈火中永生》饰江姐的丈夫彭松涛。

1966年,运动到来时,庞学勤告别了银幕。

《兵临城下》

在运动中,庞学勤挨批是家常便饭,可从没挨过打,他对此很纳闷。

运动结束后,他和长影当年的造反派陈家林成了好朋友,问他:“为什么当时你们不打我呢?”

陈家林说:“你的档案我们都抢来看了,也派人到你原部队调查过,大家都说,庞学勤出身没问题,历史清白,就是演了几部戏,打不得啊。你这小子越调查越红了。”

1972年,庞学勤担任了长影演员剧团团长,1973年担任长影副厂长。

1985年,庞学勤对新兴城市珠海一见钟情,1986年迁居珠海,先后担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长、珠海市政协副主席、珠海市人民政府顾问等职务。

02

庞学勤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家庭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与不幸。

庞学勤的爱人杨洸1932年8月生于北京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

1949年,杨洸考入华北大学音乐系,主攻声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任专业演员。

1950年,杨洸被保送到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与庞学勤成了同班同学,两人读书时相爱,后来一同分配到长影,1958年结婚。

杨洸参演了《长空比翼》《钢柱飞车》《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海上神鹰》等电影,她和庞学勤合作了《心连心》和《烽火列车》两部影片。

1959年,杨洸在《冰上姐妹》饰演滑冰运动员,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演农村姑娘小翠,两部影片同时开拍,拍摄时钨丝灯的光照射着演员的脸,杨洸的眼睛十分刺痛,患上了“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这两部电影是国庆10周年的献礼片,必须提前完成,杨洸一边治病,一边坚持拍片,终于如期完成任务。

因长期带病工作导致眼底出血,杨洸双目几近失明,被迫离开影坛,一度个人生活难以自理。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杨洸在北京治病5年,这个病要往眼球里打针,治疗的痛苦难以言说。她按照治疗的要求,一年都没洗过一次头。

庞学勤无论在外拍戏多忙,每两三天给妻子写信鼓励她,每封都是十几页。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庞学勤每次前往北京,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积攒起来,连同千方百计搞来的大米、土豆、炸鱼、牛肉给妻子带去。

每月发了工资,他只留下50元钱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剩下的全给妻子看病。

庞学勤特别体谅妻子,连洗脸水都替她打好。杨洸因此特别感激丈夫,说你对我这么好,我怎么也得给你生两个儿子。

有个老中医说:“生男孩最好,可以把病带走。”

1965年,庞学勤和杨洸的大儿子出生了,取名“好好”,祈求能给母亲带来好运。杨洸的眼睛也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终于复明了。好好成了父母的“幸运儿”。

1970年,庞学勤又有了小儿子庞越,庞好和庞越这两个名字寓意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然而运动开始后,庞学勤的电影成了“大毒草”,特别是《战火中的青春》的雷振林,被指责“充满着流氓习气”、“丑化解放军战士”而遭到批判,厂里贴了他上百张大字报。但是,没有一张大字报涉及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这让庞学勤感到欣慰。

但是杨洸精神上受到刺激,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犯病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狂躁、易怒,实在闹得厉害了,庞学勤只好把妻子送医院。

为了不破坏妻子在两个儿子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庞学勤每次悄悄送走妻子,回来后关在房间里大哭一场。

全长影的人都知道,庞学勤厂长每个星期天洗完了两盆衣服,就带着两个孩子去洗澡,洗完澡再买点糖三角、豆沙包,回来做点土豆白菜,再来一勺肉,就这么生活下去。

尽管生活的重压让他几乎直不起腰来,但他从未想过“离婚”两个字,从未放弃对妻子的照料和治疗,把苦和痛都埋在心底,展现给世人面前的是幸福和谐。

在庞学勤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杨洸病情好转,之后她从事培养文艺爱好者的工作,经她辅导的赵雅珉、陈国军、林强等先后走上了影坛,还在影片《风云岛》《第三女神》中饰演主要角色。

庞学勤担任长影副厂长后,因公务繁忙,一直没有拍电影。直到1983年下半年,54岁的庞学勤和李默然、李仁堂、方舒主演了建国35周年献礼片《花园街5号》。

《花园街五号》是庞学勤重返影坛的首部影片,正当他紧张拍摄时,杨洸突患脑血栓,半身不遂。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杨洸硬是不让家人告诉远在哈尔滨的庞学勤。

《花园街五号》

后来庞学勤知道内情后,眼睛湿润了,他默默地抽了一包烟,让儿子先照顾母亲,自己经过三个月的加班加点,《花园街五号》终于赶在建国35周年前夕在全国公映,并获得政府大奖。

在杨洸备受病痛困扰的漫长岁月里,庞学勤对妻子不离不弃,关怀呵护,相濡以沫走过半个世纪的坎坷岁月,足以感天动地。

2004年6月15日,杨洸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珠海逝世,享年72岁。

庞学勤与杨洸牵手一生,妻子去世后,庞学勤受不了打击,住院两个月,高血压一直到190。

大儿子庞好这样评价父亲:“在厂里,他是厂长,有忙不完的公事;回到家,他是保姆,照顾生病的妈妈。作为丈夫,他对妻子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恩深情重;作为男人,他活得太不容易……”

03

妻子去世后,庞学勤陷入丧妻的悲痛里,直到一年后,一位美丽高雅的女士走进他的生活。

高山英子1951年生于长春,原名毛桂英。母亲是日本人,抗日战争结束后留在长春,和一位姓毛的中国人结了婚。

高山英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保育院的老师,与庞学勤夫妇是前后院的邻居,她与杨洸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两家的孩子从小在一起玩耍。

高山英子十分崇拜庞学勤,她珍藏着当年《战火中的青春》上映时的海报,把生活中的庞学勤当成电影中的雷排长。高山英子称庞学勤为“雷排长”,称杨洸为“翠姐。”

天生丽质的高山英子曾经有着明星梦,庞学勤和杨洸也认为她是演戏的好材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山英子最终没有当成演员。

1985年,高山英子婚姻失败,她带着儿子前往日本定居。庞学勤在家中设宴送别,说:“没有让你当上演员,我很遗憾。凭着你的聪明和漂亮,希望你到日本后的人生比当演员更精彩。”

高山英子笑道:“虽然没当成演员,但是我从雷排长的身上学会了做人呀。”

1986年,庞学勤一家到珠海定居,与高山英子失去了联系。

高山英子到日本定居后,虽然母亲是日本人,但她不会日语,由于语言不通,在日本几乎寸步难行,生活极为艰辛。

一年后,高山英子语言过关后,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她仍然感到孤独,看不到前景,甚至想到自杀。每当这时,她总会想起庞学勤说过的话:“凭着你的聪明和漂亮,希望你到日本后的人生比当演员更精彩。”

高山英子做过超市服务员、旅行社导游,1991年,她拿出所有积蓄成立了自己的旅行社,每年数次带领日本文化代表团到中国各地观光交流,她也曾寻找失去联系的庞学勤一家,但是没有下落。

1995年6月,庞学勤以评委的身份参加第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宾馆大堂看见了一位气度不凡的中年女人,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是不是毛桂英——小毛呀?”

“是我呀,庞老师。”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再一交谈,他们住的客房恰好是门对门。

庞学勤 高山英子

高山英子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花:“庞老师,您还记得10年前分别时您对我说的话吗,我能有今天,是因为您的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

高山英子回到日本后,每年总要打几个电话到庞家,与杨洸叙叙家常,问候一下庞学勤。后来因为通讯录丢失,两家的联系又中断了。

杨洸2004年去世后,2005年央视“流金岁月”栏目播出《战火中的青春》剧组人员重逢的节目,节目播出后,庞学勤收到了无数求爱的信件,但他都婉言拒绝了。

庞学勤的儿子很孝顺,父亲和母亲结婚46年,其中有45年照顾生病的母亲,父亲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他们希望父亲此后能过得轻松愉快一些,他们想起了小毛阿姨,终于和高山英子取得联系。高山英子得知杨洸病逝时,泪流满面。

2005年8月20日,高山英子率团到上海,她和庞学勤在宾馆会面了,距离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两个人对坐而聊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不知不觉谈了9个钟头,把吃饭的事忘到了脑后。临别时,高山英子邀请庞学勤前往日本东京参加第8届东方文化节。

2006年2月,庞学勤到达东京,高山英子在东京羽田国际机场为他献上了鲜花。

在庆典大会上,高山英子把庞学勤介绍给日本朋友:“他既是我的恩师,又是我的朋友,也是中国电影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在日本的几天中,庞学勤始终没有勇气向高山英子表白,回国后,他在电话中对高山英子说出憋在心里很多天的话:“很可能,我喜欢你。想来想去,只有你合适,你是杨洸的生前好友,假如她地下有知,也会同意的。”

高山英子考虑了几天,对庞学勤说:“你还是在中国找一个吧,日本太远了,我照顾不了你呀。”

庞学勤很坚定,终于打动了高山英子的心,高山英子在日本打拼多年,但总觉得自己的根在中国,两颗历尽沧桑的心,终于弹奏出爱的旋律。

从东京到珠海,他们每次打电话都要打两三个小时,用庞学勤的话说:“我们的爱情电话简直要破世界纪录了。”

2006年11月24日,庞学勤与高山英子在珠海登记结婚,美丽的黄昏恋终于开花结果。

庞学勤一直不希望儿子子承父业,认为影视这行淘汰得太快,但庞好从小耳濡目染,198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庞好导演了《身边的日子》《让爱做主》《追赶太阳的人们》《死不回头》《黑雾》《阳光普照大地》《决战黎明》《“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等影视剧。

父母对他的影响深入骨髓,他说:“我父母都是那种为事业为艺术可以不顾一切的人,什么报酬、名利、得失,全不放在心上。这一点,我很像他们。”

庞好的妻子是87版《红楼梦》中贾探春的扮演者东方闻樱,现在是著名制片人。小儿子庞越从事商贸,小儿媳刘铁君创作了好几个影视剧本。 

2015年10月12日,庞学勤在珠海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他永远活在高山英子的心中,两个儿子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男人的担当,正如庞学勤所说:“我有一条好,革命老区出生,一直在解放区工作,没被捕过,不会有叛变问题,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

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我们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们严肃,但不乏味;我们客观,但不迂腐。历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读,我们一直在这儿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