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誉为“网红教授”的浙江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郑强跨省履新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后,在第一个月内已经开始马不停蹄展开工作和部署:深入校区进行调研,为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18周年献贺词,以及看望慰问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干部职工、学校院士等。

  对于这位“网红教授”你知多少?

  他多次就中国的教育、科研、社会问题发表演讲,其言论受到不少网友推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喜欢他的人认为他特立独行,勇于改革,也有人认为他哗众取宠,热衷炒作。

  他喜欢坐在聚光灯下,听掌声。他最习惯的自我称呼是“我郑强教授”。2012年他从浙江大学调任贵州大学校长,四年中,围绕他的新闻不断,他被网友称为最牛愤青校长,被评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校长。喜欢他的人认为他特立独行,勇于改革,也有人认为他哗众取宠,热衷炒作。

  但不管有多少争议,人们都认可一种说法:“至少,郑强让贵州大学的名字响亮了。”

  “听惯了掌声的人”

  郑强是听惯了掌声的人。2013年,在贵州省委礼堂,他的一次演讲,3个多小时,现场响起128次掌声;2015年,在云南中医学院演讲,四个小时,现场响起掌声200次……

  郑强在任何场合都喜欢演讲,就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会说,“你先听我说完,然后你再提问。”一讲起来,郑强就停不住,从中国高等教育到民族素质再说到大学生创业。

  网上流传的郑强演讲视频,话题与他研究的高分子领域基本无关,涉及的也都是教育、科研、人才等诸多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话题。

  喜欢郑强的人不吝惜赞美之辞。一位网友用了四个词来夸他:敢怒敢言、敢作敢当、嬉笑怒骂、挥洒自如。不喜欢郑强的人则认为:“这个人完全靠语言搏出位,挺低级的。我很奇怪,这么一个吹牛皮的家伙怎么会坐到校长位置上。”

  “对什么都看不惯”

  2012年,郑强来到贵州大学任校长。之前,他担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

  上任伊始,郑强就什么都看不惯。首先看不惯的是学校的大门,破烂不堪。校园里的花草,杂乱无章地长着,没人管理。“还有贵州大学北校区的一些破旧厕所,臭气熏天。”

  他最看不惯的是学校的风气,郑强发现,学校对教师8年没有考核,有的教授一年一篇论文都没写,下去巡考,发现主考老师在上面玩手机,学生在下面翻书。当时,学校有一名老教师在校内开餐馆,这个餐馆从来没有交过水电费。“还有,作为一个省的最高学府,竟然没有一辆校车。老师从市里来上班要挤公交。”

  郑强首先对学校的树林下手,砍掉了一些树,在树林里铺上道路。然后,重修学校大门,买了校车,拿掉了学校的那家餐馆,拆掉了厕所,开始对教师进行考核……

  “那时候,他做任何一件事,都有人反对。但这些反对声音似乎并没有影响到郑强,他想干的事情都干了。”一位化工系教师说,“每次遇到反对的声音,郑强就说,我是你们省里请来的。”贵州大学一位行政干部说,“郑校长看不惯什么事情,不但去做,还在公开场合说,就像他的演讲一样,毫不避讳。”

  贵州大学学生干部张豪说,郑强的改革还是很有成效的。学校各方面都有改善,随处可见看书的人、教室里也经常有人自习了。是郑强的人格魅力,把整个校园风气都带动起来。

  “脚踏着地、手撑着天”

  郑强到贵大当校长快四年了,贵大内部对于郑强的评价,几乎和外界一样,“毁誉参半。”

  在喜欢郑强的师生中,郑强被称为“强哥”。一名大三学生直言不讳自己对郑强的喜爱:“我们都把校长当明星啊,强哥对于大家来说像是精神崇拜和信仰。”

  也有“不亲强哥派”。贵州大学一名退休教师认为,郑强吹的比做的多,“你看他在网站上那些视频,手舞足蹈,哪里像个大学校长的样子,分明就是一个小品演员。”贵大一名年轻教师评价郑强:“说的多了,就显得做的少了。”

  但郑强并不认为自己做得少。比如,他在贵大推行“通识教育”,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在贵大,大一不分专业,大二才分专业。郑强认为,理工科学生更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在大一,郑强开设了选修课,包括国学。

  2012年,郑强启动了贵州大学行动计划,提出建设贵州大学新校区。在省里的一次会议结束后,他跟上省委书记的面包车把计划书递了上去。省委书记很快批示启动贵大新校区。为此,贵大拿到了40个亿。

  郑强还提出“贵州大学姓贵州”的办学理念,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就是因为“贵州茅台酒”这个招牌而专门开设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专业来服务贵州。

  郑强对自己的办学理念很自信,“我把一系列东西搞得和贵州匹配。你看这办学思路多清楚?”郑强把自己在贵大的四年总结为“脚踏着地,手撑着天。”

  “他把自己搞得很累”

  5月11日下午,郑强的秘书和贵大团委书记各自在准备一份材料。郑强指点二人修改。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称呼,一个格式他都要亲自把关。秘书负责的一份稿件,只有五百字左右,他让秘书改了超过五遍。一位工作人员称:“他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都很认真,亲自来。”一位退休教师把这种认真理解为“专制”,“这个大学,就差姓郑了。”

  贵州大学阳明学院院长张寒松告诉记者,郑强一直是这种性格,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讲情面,但事情过后,会和你称兄道弟。“刚开始接受不了,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张寒松说,“他大事小事都自己去关注,从一篇稿子的一个标点,到学校的发展规划,都关注,他把自己搞得很累。”

  郑强知道有些人不喜欢他,甚至反对他。他最耿耿于怀的,是为贵大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对他不满。“舞台上的人总希望听到台下的掌声,不为我鼓掌,也不能整我啊。”

  来源:文摘报

  大国商帮·全球华人商业组织共享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