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天,来自太空的天体,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星星撞向了地球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当然,这里指的是一些体型比较大的,能够撞击后对地球产生毁灭性影响的天体。此前,曾经有美国科学家提出可以在地球外边部署一些核武器,在这些天体还没有到达地球之前就在数公里之前用核弹使他们改变轨迹,从而确保地球的安全。这一切都只是设想,目前还没有实现过。近日,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即给本来要撞向地球的天体装上一对翅膀,从而达到捕获该天体的目的,使其安全的降落在地球上的无人区。提出这一大胆设想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李明涛团队,他们计划在未来15到20年间成功捕获到一次小天体,操纵其安全通过大气层,完后降落在地球上合适的区域。这等于就是从天上摘取一颗星星么,如果真的实现了的话,那将会是载人航天,登陆月球之后人类的又一次壮举。我国古代就有诗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飞行中的陨石)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即使楼再高也根本触及不到天上,何况是茫茫宇宙。而在今天,摘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幻想,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可以实现的事情。中科院揽星计划的任务是对小天体进行科学探索,从而达到开发天体上矿产资源的目的,我们并不是把小天体弄到地球上来为了玩,而是为了开发它的矿产资源,要知道这些外太空天体里边含有极其丰富的各种矿产资源。我国中科院"揽星九天"计划目前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还没有哪个国家提出他们要把小天体捕获到地球表面。但是由于外太空天体的飞行速度特别快,如果要在天体表面做文章,那就必须要和天体的速度一样快,也就是需要匹配轨道速度,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燃料才可以。该计划的核心是操纵从地球周围擦肩而过的这些小天体,使本来对地球的危害变为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

(小天体操控平台概念设计图)

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也没有多么简单,首先需要给小天体装上发动机(给高速运动的物体装上发动机,这事想想就知道有多么难做了),然后再给其插上飞翔的"翅膀",最后再操控小天体安全进入地球轨道上空,这才算完成。由于地球大气层比较厚,而且小天体的飞行速度又比较大,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的话,那么等小天体落在地球上的时候也就差不多殆尽了。所以,需要给小天体穿上"拉风"防热减速"外套",操控其安全着陆无人区,从而最终实现摘星计划。整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必须做到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偏差否则很有可能前功尽弃。据中科院专家介绍,按照他们的计划一次性可以拖回百吨级小天体,而不是那种小吨位的。这种回收天体的方法将会颠覆目前公斤级的取样返回方式,我们都知道现在比较流行的就是去外太空的这些天体上取回一些样本,完后拿到地球上进行研究。一次性取回更多的样本,意味着将会大幅度降低单位重量样本的带回地球成本,促进规模级太空资源开发利用。

(充气防热机构概念设计图)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也达到了加快人类了解开发太空的目的。理论总是那么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要实现"揽星九天"计划,还必须攻克一些关键的技术。目前人类地基观测设施发现的是超过90%的直径140米以上的小天体,由于这些天体的体积比较大,所以发现相对简单一些。而我国"揽星九天"计划所操控对象是直径为1-10米的小天体或者大尺寸小天体上的矿石,但是绝对不会超过直径一百多米。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更加合适的小天体探测技术,从而实现对小天体准确监控。除此之外,小天体操控需要进行捕获目标遴选、全程轨迹优化与制导、任务总体指标分配等任务,才可以完成对小天体的控制。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做过,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度也可想而知。最后,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操作平台,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小天体的准确全程操纵。综上所述,揽星并不简单,但中国人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利刃/W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