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说明清小说(我个人认为清小说是无法和明小说相提并论的),明朝很多短篇小说都描述过当年汴京沦陷,北方人南下逃难,妻离子散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这说明明朝的人对当年仍然心有余悸,而逃难的规模必然是人数众多,才衍生出如此多的故事演绎。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就连女流之辈,譬如李清照,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始终如一保持自己的清高品格和爱国情怀,譬如李师师,面对皇上伸出的橄榄枝,却只想留在自由之地。

最近,《清平乐》逐渐走向尾声,而又一部电视剧《清风明月佳人》已经在网上播出。同样是讲述宋朝事,这部剧是十三年之前拍摄的,在技术和资金层面完全比不过现在的古装剧,但是演员都还演得不错,内容也很新奇,小编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清风明月佳人》是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为主线,讲述两宋交接的一段岁月。既有北宋汴京的繁华,达官贵人,皇亲贵胄,享受丰富生活的一段时光,也有金兵南下,百姓流离失所,皇室被俘,举国逃难的不胜唏嘘。

那么这部剧为啥被雪藏了十三年,最近才得以播出呢?小编已追完了这部剧,在此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首先,对于影响民族团结的顾虑。现在大家对于抗日神剧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很少有影视作品直观地展示当年靖康之耻的详细历史。大家都说明清小说(我个人认为清小说是无法和明小说相提并论的),明朝很多短篇小说都描述过当年汴京沦陷,北方人南下逃难,妻离子散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这说明明朝的人对当年仍然心有余悸,而逃难的规模必然是人数众多,才衍生出如此多的故事演绎。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不论是多么残酷的历史,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而能做的只能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从而避免悲剧重演。

其次,当时环境下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节的理解接受有难度。现在的我们接受了很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为理想奋斗终身。其实古人也有气节的,古人也有信仰的,特别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文人士大夫。这种气节是独立于权力体系之外的,这让很多当年看惯了清宫剧那种一人之下战战兢兢,动辄下跪的剧情的群众一下子接受也是有难度的。在剧中,好友雅聚,多年未见,询问官职则为俗套,让人扫兴。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就连女流之辈,譬如李清照,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始终如一保持自己的清高品格和爱国情怀,譬如李师师,面对皇上伸出的橄榄枝,却只想留在自由之地。这些人都这么做了,但却没有被砍头掉脑袋。

再次,对于所谓大女主剧接受程度存疑。靖康之难爆发之初,本该站出来力挽狂澜的人,却没有一个。南宋皇帝更是想追都追不上,一直南下,甚至想去海上。而在这时候最悲壮的剧情,却是两个女人完成的,一个是李师师面对金兵拔钗自戕,一个是李清照的诗让无数人振奋精神。其实这并不是贬低男性抬高女性,只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决定了,她们很大可能在以前生活中经历中,已经在心里演练过,若有朝一日被迫不得已,只能一死,所谓玉碎。而权力中心那些男性,太平盛世,买田置地,娶妻纳妾,心中挂念太多,突然遭遇国难,第一时间想自保而来不及反应做了逃兵,也是情理之中。

最后,对于影响宗教团结的顾虑。剧中对于佛教和道教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对于僧人和道士的刻画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具体谁是天上谁是地下,还是给大家留个悬念吧。

这部电视剧过了这么久还能播出,也真是不容易啊,大家可以和《清平乐》一起追剧,毕竟李清照的母亲是《清平乐》王拱辰的孙女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