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你当百度一样问,就像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遇到任何问题,第一个想法就是去问百度,甚至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习惯去网上找答案,懒于自己思考。第二种父母就像我这位朋友,无论孩子问什么,都会千方百计地回答孩子。

最近和朋友带两个三岁的娃去公园玩,一路上的情形堪比《海尔兄弟》

"妈妈,为什么小鸟要住在树上?"

"为什么绿灯才能过马路"

"为什么这个车要停在这里"

"为什么这个蚂蚁要这样爬"

一开始觉得孩子好奇心强,好学上进是个好事儿,耐着性子回答几轮,孩子总会问到你哑口无言,开始思考人生真谛。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和我们有一样的经历,自家宝宝从某刻开始特别喜欢问"为什么"。那么面对家里的好奇宝宝,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聪明的宝宝爱提问?

面对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很多家长可能一开始还能耐着心跟孩子解释。可是问得多了,或者不合时宜,家长可能就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人,很烦人,觉得非常困扰。但要知道,其实提问可不是个简单的操作,宝宝爱提问,正说明他很聪明。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要提出一个问题,宝宝都需要经历什么复杂的心理活动。

首先,细致地观察

当孩子问出"小鸟为什么住在树上"之前,他要很仔细地观察一棵树,在树上发现小鸟一家。孩子通过观察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引起思考,才能提问。而观察能力其实是一项对于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能力,简单到看图写话,复杂到物理学的重大发现,都离不开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其次,比较和思考

当宝宝通过观察知道下雨了,身体感觉到冰凉的雨滴。大脑会迅速地调动起记忆中相关的素材来做比较,比如洗澡时的感觉。他看看天空,并没有花洒啊,也没有人在浇水?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他就有了关于因果关系的一种思考。这是最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值得爸爸妈妈保护和鼓励。

最后,组织语言进行提问

当孩子脑海中有了疑问,离提出问题还差最后一步:组织语言。其实早在八个月宝宝们就已经在探究因果联系了。小婴儿不断把自己玩具推下桌子,了解自己动作和掉在地上玩具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3岁的孩子的为什么式提问,也是他们将抽象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练习。

回答问题的"三重境界"

很多家长都知道,当孩子提问时,我们要耐心地回答他的提问。我有位朋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无论宝宝提出什么问题,他都会耐心地解答,如果实在答不上来,就偷偷拿起手机来查。可能在他女儿的眼里,爸爸就是一个百科全书。但是问题出在孩子小学四年级左右。朋友告诉我,可能是因为他太"全能了"孩子在学习中缺少了一点探究精神。

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一个考验对孩子的心理是否足够理解,教育是否足够有远见的技术活儿。那么回答为什么的三重境界,你在何处呢?

第一种境界:别烦我

孩子提出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看来都非常理所当然。像是小鸟为什么住在树上这种话题,爸妈很可能正在忙着和朋友聊天,随口就说:"不住在树上,难不成住在水里?"或者说干脆就说:"你怎么总是问点傻乎乎的问题。"

其实不管说什么,爸妈脸上的不耐烦就出卖了自己,孩子会认为提问题是一种很惹人烦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很守规矩,比如你告诉他要尊重某种制度,他会因为权威而遵守,却不愿意更多地考虑背后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是很好的执行者,却容易被误导,缺乏独立的思想。

第二重境界:我来告诉你

第二种父母就像我这位朋友,无论孩子问什么,都会千方百计地回答孩子。比如孩子问为什么要下雨。爸爸就回答:"水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比较轻飞到空中变成云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你当百度一样问,就像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遇到任何问题,第一个想法就是去问百度,甚至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习惯去网上找答案,懒于自己思考。对孩子的问题知无不言,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反效果。

第三重境界:我们一起来想想

有次在咖啡馆里,坐在我邻桌的一对母子在讨论疫情之下的经济问题。那个孩子看起来才小学三年级。他的问题是从"为什么咖啡馆人这么少?"开始的。妈妈引导孩子去思考病毒、人群和实体经济的问题。用一个问题来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地进行"头脑风暴"。听得我目瞪口呆,看得出来他们经常这样对话。

我们通常会说,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频繁地问为什么,过一段时间他们长大就好了。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好了",而是他们的好奇被父母的"不耐烦"或"全知全能"给浇灭了。如果能将孩子这段时间,当作一个机会,睁开眼睛和孩子一起看这个奇妙的世界,用一个问题开启另一个问题。直到成年他都会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人,就像乔布斯,就像马斯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