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张家秋,是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上坊村人。8年前,在外地打工时遭遇意外,全身90%的面积被烧伤,导致二级伤残,双手功能受损,双脚严重变形,右眼烧伤不能见强光。为了治疗,他卧床三年,家里欠下10多万元债务。张家秋说,那时候无数次想轻生,可是,连轻生的力气都没有。好在有妻子始终如一的照顾,他逐渐找回了活下去的信心。2014年,张家秋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光明图片/周亮摄)

2015年下半年,病情好转的他一直在想做点什么,但苦于没有技术没有钱,不知道该怎么做。一天,拄着拐杖进行康复训练的他遇到一位来村收购棕丝的湖南客商,得知客商要把棕丝运回去做扫把,他看到了机会。妻子和村干部都支持他的想法。为了学习扫把制作技术,张家秋拄着拐杖辗转多地,甚至去湖南找了扫把厂的客商。对方知道来意后,二话没说就教他,还到他家里亲自指导。(光明图片/周亮摄)

他虚心学习,不断摸索,终于学会了制作棕丝扫帚、竹枝扫把等各种扫把的技术活。欣喜之余,他还教乡亲们一起扎扫把。知道他的情况后,袁州区残联也主动上门帮扶,支持他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创业致富。他家的小院变成了扫把加工厂,山上的废竹枝成了“金疙瘩”。为解决销售难题,帮扶干部带着张家秋去各中小学、环卫部门等单位上门推销扫把,张家秋接到的第一笔生意是1000把扫把。此后,他的扫把销量越来越好。

2016年,扫把厂销售了2万把扫把,收入达7万多元。当年张家秋家顺利脱贫。经过几年摸索,张家秋的扫把产业越做越大,他就把生产车间搬到棕丝、毛竹资源更丰富的南庙镇南庙村,跟他一起过来的还有6位老员工,其中5位是残疾人。后来,他又请了20多个工人,其中一半都是贫困户和残疾人。一人脱贫不算脱贫,大家一起脱贫才是真正脱贫。(光明图片/周亮摄)

这些由贫困户、残疾人生产的扫把在宜春市大街小巷、中小学随处可见,甚至销往南昌、上饶等地。2019年,扫把厂销售收入近50万元。这一年,张家秋家被评为全市脱贫示范户,他的扫把厂也被评为残疾人加工业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和那些帮助我的人,才有今天的成就。我要继续奋斗,把小扫把做成大产业,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张家秋信心满满地说。(光明图片/周亮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