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读广州

  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感受爱国情怀、攀登石梯瞻仰孙中山纪念碑、漫步百年古荔小径、徜徉海心沙欣赏城市新中轴线上建筑群、到石围塘旧火车站拍文艺照……本期游读广州,为你介绍定制水巴航线的游玩新方式,“打卡”海心沙、长洲和石围塘3个水巴码头周边知名建筑地标和革命纪念馆。

  据了解,“如约水巴”属于水上定制的交通和出游方式,目前定制航班有S12长洲-鱼珠-海心沙、S14石围塘-黄沙-坦尾-石围塘等。乘客如需定制航班,可在“如约行”手机APP选择相应的定制服务;同时,乘客也可在APP平台反馈出行、出游需求,以便为新线路开通计划献谋划策。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实习生龙伟洋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李波、罗知锋 实习生龙伟洋

  长洲: 黄埔军校故事多 走读一段革命史

  长洲码头对出江面,渡船拉响即将启航的鸣笛声,停靠在岸边的小渔船则随着波浪轻轻摇晃,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述说长洲岛日常平静生活。

  如今的长洲因岛上的“黄埔军校”闻名,每天迎接各地游客瞻仰黄埔军校旧址。1924年,孙中山选址黄埔长洲开设陆军军官学校,从那时起,长洲便见证无数青年才俊投身祖国的革命事业,目睹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史留下一笔笔不朽功勋。

  1938年,黄埔军校校本部被日机轰炸,后在1996年按照“原方位、原面貌、原尺度”重建,复原后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包括校本部、孙中山纪念室、孙中山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阵亡烈士墓园、教思亭、济深公园、北伐纪念碑、白鹤炮台等史迹。

  黄埔军校校本部

  从“陆军军官学校”校门进入,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映入眼帘,2层砖木结构,3条通道,4排房舍,房舍以走廊相连,这样的建筑结构被称为“走马楼”,指的是四周有走廊,步行或骑马也可畅行无阻的南方民居建筑结构。

  校本部建筑面积10600㎡,设有“黄埔军校史迹”等展览,复原1938年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的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以及政治部、学院宿舍等场所。

  学生宿舍摆放着数十张窄长的木板床,供给少部分学生使用,其余大部分只能住在临时用芦席搭成的棚子,睡在用竹子担起的床,尽管环境恶劣,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仍先后奔赴挽救中国的危亡的路上,真实场景更让游客感受到当年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

  孙中山纪念碑

  距离校本部数十米,中山公园的八卦山上屹立着孙中山纪念碑。孙中山又名孙文,该纪念碑的造型也与“文”字相关。细看之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造型独特且意蕴深厚。

  沿着一侧阶梯拾级至山上平地,只见纪念碑被四周葱郁树木围绕,碑座高约40米,碑顶的孙中山铜像高2.6米,重1000多公斤,他身穿西服,面朝北方,左手叉腰,右手前伸,像是在谋划北定中原、收复国家的战略部署。而纪念碑身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东面刻着“和平、奋斗、救中国”。

  百年古荔

  距离长洲码头1.5公里的长洲文化旅游度假村内,还藏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古荔林道,数十株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树分布在小径两侧,以桂味、糯米糍等荔枝品种为主。

  附近店主说,每年6~7月荔枝成熟,7月中旬至8月初龙眼成熟,先后呈现紫红色和黄澄澄的树上景象,引来无数游客到此参观采摘,而百年古荔两旁有生态菜园、鱼塘、烧烤场等,满足现代都市人的绿色生态游需求。

  海心沙: 体验一场建筑设计盛宴 一场文化之旅

  江风轻柔,处于珠江北主航道上的水巴缓缓开动,上游不远处是广州大桥,下游可远眺猎德大桥,随着水巴靠岸西区码头,偌大的海心沙看台和舞台便映入眼帘。

  自2010年亚运会在此举办开幕式以来,场内的部分设施如帆屏、威亚等都得到保留。其中,8块帆屏高86米,上帆宽25米高24米,下帆宽28米高26米,显示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可满足暴雨天气的户外使用。如今8年过去,容纳数万人的看台和部分遗留设施仍让人感受到当年开幕式的壮观气势。

  沿着临江小栈道往东而行,栈道旁的小灯泡被鸟巢形状的铁丝网包围,和谐融入临江美景,而400多米外就是海心沙的东区码头,这里曾是亚运花船巡游的靠泊码头,如今停靠着渗透岭南粤剧文化元素特色的珠江红船,每当华灯初上,红船便宛如一座江上的百年古楼,上演百年前红船戏班的感人故事——《船说》。

  与此同时,岸上的海心沙风情街林立极具特色的餐吧小店,流行元素与古色古香的风韵相对而望,夜幕下,或漫步江堤,或在岸边餐吧小酌,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城市客厅”畅游建筑群

  走出海心沙,往北走便来到“城市客厅”花城广场。站在广场南侧极目眺望,除了随处可见的树木绿植外,周边建筑分别为有“双子”塔之称的东、西塔,“之”字形外观的广州图书馆、有“圆润双砾”之称的广州大剧院、“月光宝盒”广东省博物馆等等,每座建筑都独具特色,仿似一场建筑设计盛宴。

  花城广场因建筑群生色,而建筑群也因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充满生机。这里,每年举办国际灯光节、灯光音乐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吸引各地游客,也为本地市民的生活增色添彩。

  这个夏天,这些建筑会举办什么独特展览?若喜爱集邮戳,可到哪里“寻宝”?

  广州图书馆:日漫主题图书展

  广州图书馆(新馆)坐落在花城广场,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塔楼,以及独特的“之”字造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

  这个夏天,馆北8楼的多元文化馆开设“那些陪我们长大的日本动漫”主题图书展,主办方特意选取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与成长话题相关的日本动漫作品,如《灌篮高手》《火影忍者》《海贼王》《哆啦A梦》等,介绍其故事简介、名句回顾和索书号。

  布置温馨的展览现场引起不少青少年的驻足观看,让他们细细回顾曾经耳熟能详的成长故事。据了解,该展览将持续到9月,逢周三闭馆。

  “万花筒”邮局:免费领48种邮戳

  广州图书馆西门侧坐落着一个形似“万花筒”的邮局。邮局设计别致,由14块弧形的绿色通透玻璃组成,两端则是LED圆形屏幕,播放着广州的形象宣传片,无论白天黑夜,绚烂的色彩成为花城广场上一处靓丽景观。

  有趣的是,市民或游客可在“万花筒”内买到各种小巧精致的广州特色信物,还可以在明信片DIY专区现场制作明信片,或利用现场免费提供的48种邮戳做手账。据店员介绍,邮局会每个月定期更换1~2种新款邮戳,遇到特别的节庆日,也会推出相应的特色邮戳。

  石围塘: 百年火车站成文艺拍照胜地

  “轰隆轰隆——”蓝色的火车在锈红色的铁轨上缓慢通过,最后停在石围塘火车站站点。从1903年起,石围塘火车站作为广东最早修建的广三铁路的起点站,曾是连接广佛的重要交通节点。如今,100多年过去,交通早已四通八达,但这里仍作货运站使用。

  而距离广三铁路石围塘旧址不远处,就是石围塘码头,尽管码头现已不作为常规水巴码头开放,数艘渡船仍停靠在岸边,相关工作人员不断进出,对设备进行检测维修。

  “石围塘”这个有趣的名字如何得来?原来,古时该片区靠近珠江边,水涨水落后形成滩涂,随着时间推移,滩涂面积增大,农户在附近开荒种地,由于土壤肥沃,种出的水稻质量上乘,疑似被人推荐作为贡米。当地乡民担心贡米赋税重,于是连续几晚搬运石头,将农田改建成鱼塘,尽管最终不知是否免去贡米一事,但这里从此被称为“石围塘”,并流传至今。

  老铁路

  在火车站旧址周边,还存留不少与火车相关元素,如宽阔高大、敞开式的顶棚,“一停、二看、三通过”的警示标语,闪烁着微光的交通灯,锈红色的交错铁轨以及旁边的砂石,甚至斑驳的黄色外墙和残旧的火车车厢……所有元素都能在摄影“发烧友”手中成为美照的点缀物。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石围塘火车站仍然用作货运站使用,因此切勿在铁轨上拍照。

  五眼桥

  沿着广三铁路延伸方向,往西走约千米,可发现五孔的石拱桥横跨在秀水涌上,桥墩两边还砌有分水尖,用以减轻水流的冲击和快速泄水。五眼桥又称通福桥,始建于万历四十年,在明清时期,它被称为省佛大道第一桥,早于石围塘火车站承担起连接广佛两地交通的角色。相传古代有文人曾为五眼桥作出“桥眼五通连水秀”的上联,奇妙之处在于能倒读成“秀水连通五眼桥”,据说上联因构思奇巧,至今还未有恰当的下联与之匹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