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斯大林命令华西列夫斯基挂帅,率领150万大军向中国东北挺进。

8月9日,苏军先后从贝加尔、黑龙江沿岸和滨海地区进入中国东北境内。驻守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疏于防备,被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苏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关东军近10万人。

8月15日,随着裕仁天皇宣布投降,关东军剩余的60万部队,全部成为了苏联的俘虏。


(苏日战争)

那么,总数近70万人的关东军武器装备,最终到底流向了何方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东军虽然总数高达70万,但他们却远远做不到人均一条枪的战斗配比。

有人可能会说,关东军被誉为“皇军之花”,是日本最强悍的部队之一,怎么可能装备如此落后呢?

实际上,早在1945年5月,日本军方就已经开始坐不住了。当时德国宣布无条件向盟军投降,而美国也在同日本的岛战中连战连捷。因此关东军抽调了7个机械化师团回到日本本土,准备同美军进行玉碎决战。

自从太平洋战争开打以来,关东军就开始不断抽调部队参与岛战。当这最后7个机械化师团被调走后,关东军只剩下45万兵力。并且几乎全部都是老弱病残。后来日本重新招募了25万在东北的退伍军人加入了关东军。关东军被重新编成24个师团,总人数达到了70万。但这些人不仅作战素质低下,甚至连基本的武器装备都无法被保障。

在与苏联的作战中,关东军的枪支总数不到40万,基本上是两个人共用一条枪。关东军投降后,苏军将关东军留下的武器装备全部缴获。根据苏军官方给出的情报,苏军一共缴获了飞机900余架、坦克300余辆,各种火炮近3000门,同时还有步枪约30多万支。


(华西列夫斯基)

对于同德国人搏杀了几年的苏军来说,缴获这点武器装备,实在是提不起他们的兴致。因此,苏军将飞机坦克和火炮之类的重武器留了下来。至于那些轻武器,则有很大一部分支援给了中国军队。

根据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记载,苏军当时将数千门火炮、数百辆飞机坦克和30万支步枪移交给了“东北人民自治军”。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这支“东北人民自治军”又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实际上,华西列夫斯基所述的移交装备,可能却有其事,但武器装备的数目却肯定是不对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是在抗战结束之后,由我党在东北领导的一支军事武装力量。它也是著名的东北野战军、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

之所以说华西列夫斯基的话不对,主要是由于在之后的辽沈战役中,我军根本就只有几十辆坦克。而在辽沈战役之后,我军才成立了第一个“坦克师”,其中坦克总数仍然不足200辆,并且还有一大半是从国军手中缴获的。至于枪支具体支援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并不多。

那么,为什么苏联不愿意支援中共军队装备呢?


(斯大林)

实际上并非斯大林不愿意,而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

在二战接近尾声时,盟军各国大佬举行了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是一场瓜分胜利果实的会议。苏联在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后,肯定想分得最大利益的。而这是需要其他几个盟国同意的。

当时代表中国参与会议的,是以蒋中正为首的重庆政府。站在重庆政府之后的,则是强大无比的美国。斯大林想要得到中国的支持,首先肯定要承认重庆政府。哪怕重庆政府阵营不对,但在表面上,肯定也要认可的。

日本投降之后,美苏两国的共同敌人已经彻底消失。但当时首先占领日本的是美国人,雅尔塔会议中,划分给苏联的北方四岛还没有到账。因此苏联绝对不会冒着刺激美国的风险,公然向中共军队移交物资。

而且在日本人投降之后,苏军曾在东北进行了一场疯狂的搜刮。当时东北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工业设备,全都被苏联人掳回去了。不过,由于人力物力有限,苏联也在东北放弃了一些像步枪之类的轻武器。这也就意味着,我军确实从苏联手中得到了一些武器,但数量却并不如后来苏联人描述的那样多。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