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午阳光出品、多位实力派演员出镜的古装电视剧《清平乐》播出后,口碑和收视率获得了双丰收。剧中由杨玏饰演的重臣韩琦也备受关注,他外形俊逸、才华出众、心怀家国,还有那么一点儿“毒舌”,红遍全网的“貌丑不至惑君”等金句就是由他口中说出的。

杨玏是国家一级演员杨立新的儿子,是一名“星二代”。但与很多星二代不同的是,他非常低调,曾被濮存昕、王志文等资深演员的交口称赞,他们说“杨玏的存在就是给星二代加分的”,而这些,都跟父亲的教养方式有关,杨立新一直希望儿子能活成自己的升级版,让人欣慰的是,杨玏做到了。

让孩子知道:父亲的职业与荣耀,与自己毫无关系

杨立新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级演员,曾出演过《我爱我家》《雷雨》、《父母爱情》等经典作品。杨玏从小是在人艺大院长大的,自小便与老艺术家们为邻,徐帆、濮存昕等都是家中常客。所以杨玏的童年记忆全都跟艺术相关,不管是躲在舞台后观摩大人表演,还是似懂非懂的听客人们闲聊,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料,他从来不觉得“演员”是个特别的职业。

直到有一天他听见同学在讨论电视剧《我爱我家》,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爱我家》里就有我爸!”结果大家呼啦一下围上来问这问那,而在得知他的父亲就是剧中的老大时,大家都很激动。有人对杨玏说:“你真可以,你爸居然是演员!”直到这时候,杨玏才发现当演员好像是挺酷的一件事。

后来,有同学问杨玏要他爸的签名照,他一口答应了下来,回家从影集里翻了张父亲的照片请他签名,没想到被不留情面地拒绝了。杨立新批评儿子:“演员是我的职业,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以后别弄些有的没的!”

无奈之下,杨玏只好偷偷模仿父亲的字迹,伪造了一张“签名”,从此再也不敢在人前吹嘘父亲是演员这回事,他也由此明白了:父亲的成绩,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点,杨立新做得比李双江要高明许多。

杨立新是位很有威严的父亲,因此杨玏一直表现得很乖。直到15岁那年,他被送到英国留学,后来又考入了美国杜克大学,成为了尼克松的校友,才开始彻底放飞自我。他跟两位同学组了一个乐队,留了长发,从二手店淘来紧身的长外套和牛仔裤,把自己打扮得个性十足。为了让自己足够酷,他甚至想去纹身,跑去问纹身师纹到哪里不会被父亲发现,得到的答案是嘴唇里面,因为怕疼,他放弃了。

虽然在学校里痴迷“脏范儿”文化,还经常干一些“万圣节扮蜗牛”之类的傻事,但每次回国探亲,杨玏都会剪掉长发,穿得中规中矩,以“好男孩”地形象出现在父母面前。但他并不知道,父亲早已经从同学那里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之所以没拆穿他,是因为尊重他叛逆的权利,而且他做的事没有伤害他人,所以便假装看不见。

在杜克大学,杨玏读的是戏剧学,父亲希望他将来从事幕后工作。2010年,他曾到《唐山大地震》剧组实习,当过副导演助理,后来又在《非诚勿扰2》从事幕后工作。毕业后,杨玏问父亲:

“这幕后工作吧我不讨厌,但也谈不上真正的热爱。这可怎么办?”

“深呼吸,闭上眼睛,问问你自己到底想干什么?”父亲说。

杨玏听话地闭上双目,眼前马上浮现出他四岁那年到话剧院客串的场景。电光石火间,他想明白了自己要干什么。

“爸,我想当演员。”杨玏说。

启示:见过很多家长,自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爱屋及乌,把自己的荣誉等同于孩子的荣誉,让孩子从小就躺在家长功劳簿上居功自傲,却不知道做人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狂傲自大,无法无天,李天一就是一个例子。而杨立新则比较拎得清,让孩子明白“爸爸的成绩不等于自己的成绩”,与此同时他也给予孩子叛逆的权利,但是这个叛逆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伤害他人。在这种底线教育+接线教育的双重作用下,杨玏学会了谦卑,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

杨玏父子

适度旁观,让孩子学会珍惜羽依靠自己

杨立新不大愿意杨玏当演员,因为觉得干这行不容易。可是既然那是孩子的梦想,他也不好横加干涉。于是马上划清立场:“你要是想好了,就去干,但有一条,我脸皮薄,想指着我的面儿混圈子,那恐是不行的。”

杨玏只当父亲随便说说,毕竟是亲老子亲儿子,关键时刻还能好意思不帮忙?但杨玏很快发现是自己想错了,毕业后他四处跑剧组,杨立新就那么看着无动于衷,一点帮他介绍戏的苗头都没有。但杨玏脑子灵光,他很快想到了一个好法子,到处跟别人自我介绍:“你好,我是杨立新的儿子,对,就是那个演《我爱我爸》的杨立新,人艺老演员,他……”这么一来,他发现别人对待他的态度热情多了,很能跟他聊到一块,一个个剧组跑下来,他早已经把介绍词背的滚瓜烂熟,但却发现借着父亲的名头其实帮助不大,现在的人都精得很,他不会因为你是谁的儿子就选中你,除非你父亲出面说话,或者来剧中客串。

最终杨玏只能靠自己的实力慢慢熬,从小角色演起,慢慢演到了男二号。父亲看上去对他漠不关心,也从不问他演了些什么戏,有哪些收获。反倒是母亲经常追他的剧,对他嘘寒问暖。杨玏心想父亲也太冷血了点儿,结果有一次遇见人艺的何冰叔叔,何冰对他说:“玏玏,你爸经常背着你说你好话呢,每次我们一夸你,他那嘴能咧到耳根上,对了,他昨天还跟我们推荐你那剧,让让我们没事看一眼,给提提意见。”

杨玏听了,内心狂喜,表面上却平静如水,回家后他把父亲堵在厨房里,非要向他请教几个“专业的表演问题”,俩人聊天的时候,杨立新还是板着脸,一脸严肃,但杨玏知道:父亲其实还是在乎自己,认可自己,这让他向上的动力更足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玏逐渐对“星二代”这个身份多了一重理解,从前他觉得做好自己就行了,可是后来在网上看到了许多“星二代”不良于行给父亲带来负面影响的新闻,杨玏忽然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父亲是一个自律的好人,假如自己做的不好,就会牵连到父亲,给他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杨玏常常以此为动力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得极具修养,被誉为圈内“最低调的星二代”。他总是记得父亲的话:“你是人艺长大的孩子,明白表演二字的真正意义,绝对不能给北京人艺丢脸。”

启示:父母依靠手中的资源帮扶子女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做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让孩子过度依赖家长,难以学会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这这一点上杨立新棋高一着:既然孩子早晚要独立,那不妨一开始就“冷血”一点,让孩子吃点苦头,才能早日长大。

杨立新一家

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一样都不能少

在《大丈夫》中,杨玏饰演饰演叛逆善良的年轻人赵康,在剧中要跟俞飞鸿饰演的顾晓岩上演一场姐弟恋。在该作品中,他不仅要跟王志文、韩童生、俞飞鸿等资深演员对戏,还得拿捏好情感的分寸。这让杨玏有点犯怵,于是他日夜用功背台词找感觉,但还是有些底气不足,于是,他每天背台词背到一两点,然后把父亲从床上拖起来跟自己对剧本,杨立新揉着惺忪的睡眼陪杨玏折腾,告诉他“这儿志文老师可能会这样处理,也可能换个法子处理情感,到时候他跑过来情绪,你得接住。”

在父亲的指点下,杨玏为观众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大丈夫》播出后,他受到了观众们的热捧,还成为了新一代“暖男”的代表,被誉为“京味偶吧”。但他表示:“角色受欢迎是因为剧本写得好,导演拍得好。‘暖男’是电视剧带给我的光环,戏拍完了,光环也该摘了。”而更让杨玏感动的,是收到了父亲发来的短信,父亲说:“你在戏里的表演我看了,情感细腻表达流畅,向你学习。”那一刻,杨玏泪盈于睫。

此后,杨玏又出演了《何以笙箫默》、《匆匆那年》等热剧,名气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担心他名气大了飘起来,父亲经常敲打他,告诉他要学戏先学做人,一个人如果品性和修养支撑不起自己的名气,那么被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有一次杨玏外出拍戏,剧组的住宿条件不太好,宾馆里的热水限时供应,晚了或者阴天太阳能无法使用那就没有热水,可剧组下工都在深夜,一身臭汗不洗不行,天又冷,不敢洗冷水澡怕感冒。杨立新就给杨玏打电话,传授他自己的秘诀:“你去市场买个电热棒,再买个塑料桶,装一桶冷水把电热棒放进去,一会儿就烧热了能洗澡了,这是我以前常用的办法。”从父亲那里,杨玏学会了不把自己当大腕儿,以及有问题不麻烦剧组,自己想办法解决。

杨立新患有严重的腰椎关节凸出,一受累就关节错位,好几天动不了。有一次他拍完戏旧病复发,情况很严重,大家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得到消息后,杨玏的经纪人向剧组请假,让杨玏回家探望,结果杨立新知道后在电话里大发雷霆,吼杨玏:“我的事不用你管,把戏拍好比什么都强,你得想想剧组为你停工一天损失是多少,你是做演员的,要知道戏比天大!”

在父亲的教导下,杨玏不仅足够敬业,还有浓浓的社会责任感,新冠疫情爆发后,他不仅积极捐款,还参加了抗疫宣传朗诵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启示:要学做事,先学做人,虽然杨玏是一名演员,但是父亲并没有过度强调演技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其品德的培养,而是两手齐抓,让他学会尊重职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麻烦他人、同时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非常值得点赞的。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只有那些三观端正,具备社会责任感,能够正道直行、同时不放松对孩子价值观塑造的家长,才能养出有担当、有教养、能发光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当谨记这一点,并如是自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