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学校一位林老师在上网课的时候向她的学生们播放自己偶像肖战的歌,这时有位学生在公屏里打字“肖战必糊”,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该学生大声说“某某某,给我滚出去”,并且在课堂上大肆批评。



随后此事件被课堂上的同学转发到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小宇不想在这里讨论该肖战粉丝的举动和言行理智不理智,是否是一名人民教师的教学态度,因为这很难说清楚,现在小宇想和大家聊一聊饭圈文化该不该出现在校园之中。

何为饭圈文化?

在谈起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大体的了解下什么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的前身和雏形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粉丝文化。而粉丝文化的诞生则离不开偶像的出现。

小虎队作为国内第一批青春偶像,曾经在出道一周年举办“马拉松万人签名活动”,吸引了两万人参与和对其追逐,“追星”一词也渐渐出现。被他们吸引的年轻人则聚在一起相互交流,这应该可以称得上现代粉丝文化的雏形。


之后娱乐圈慢慢经历了具有粉丝意味的“谭张争霸”事件、刘德华、黎明、张学友、郭富城四大天王时代,21世纪初周杰伦与林俊杰歌坛双雄时代,粉丝通过购买偶像唱片逐渐地发挥出这个团体的影响力。


饭圈文化真正形成应该是在亚洲现象级作品《流行花园》的问世,剧中的F4通过偶像剧爆红,但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演艺训练,只是凭借颜值就吸引一大票粉丝。2010年以后,伴随着韩庚和吴亦凡、鹿晗、张艺兴、黄子韬归国四子先后回国后,乘着互联网发展的东风,流量明星的时代真正的到来。此时的饭圈文化变得比以往更加激进。更加具有应激性。频频出现某路人说了句偶像坏话,就被该偶像粉丝“人肉”的现象。


如今的饭圈文化更加注重数据。比如偶像发新歌之后会通过购买专辑方式刷榜,提高偶像的名气,比如在2019年,为了争夺某博超话第一的虚名。周杰伦粉丝被逼应战,和当年最红的蔡徐坤粉丝决战互联网。饭圈文化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更加的虚浮,大部分粉丝只是关注这个偶像好看不好看,对偶像自身的内涵却很少了解。此外甚至出现“私生饭”这一群体,简单来说就是想把明星当自己的儿子去掌控。


最近肖战粉丝引起的网络“227”事件更加激化了饭圈与普通人之间的矛盾,也使得普通人对于流量明星的观感进一步下降。


以上就是饭圈文化的全部内容,现在借着这位林老师的契机我们聊一聊饭圈文化该不该进校园。

笔者认为饭圈文化不该进,也不能进校园。

第一,校园中数目最多的人群无疑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和初中以下的半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大部分的年龄都在14岁以下。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还是不确定的,他们只是简单的知道何为善恶,对于其他带着善良面具的恶则分辨不清。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叛逆的年龄段,他们对于互联网上的一切东西都感到新鲜好玩,但是他们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就无法分辨前进的方向。饭圈文化进校园会对学生们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使得他们盲目的追捧明星,追捧颜值,而非注重提升自身的内涵。

第二,一方面饭圈文化实质上是一种花钱文化。如果你追捧一位明星,那么你不花钱你是不会被圈子里的人接纳的。学生们目前都是无收入群体,饭圈文化的多度渲染会使得部分学生难以树立理智消费的理念,甚至还会出现部分学生偷拿家长财物的行为,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会让孩子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另外一方面,饭圈之中充满了戾气。产生戾气的原因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某明星和偶像在一次公开场合没能配合默契,某明星对偶像态度不好之类,这些事情都会部分粉丝产生愤怒情绪,甚至一部分粉丝还会在公众平台大肆辱骂,这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极有可能引发校园霸凌。


笔者认为这种饭圈文化的戾气会影响孩子们未来性格的养成。咱们可以想一下开头林老师和她的学生两人的言语,无论是支持肖战方还是倒肖战方都充满了戾气,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成长的方向可想而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饭圈文化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在目前的中国,学习仍然是大多数人和其孩子的出路,饭圈文化传入校园会占用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们的效率。特别是当某些明星出个新专辑或者参加新项目,那么粉丝就得熬夜做数据,这从身体上对学生也是一种摧残,更不要说在睡眠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充分地学习呢?


追星并不可怕,只有有人存在就有偶像的存在,但是目前的饭圈文化太可怕,也太混乱了,极其容易导致追星无法自拔,最后敬告诸位,理性追星,合理理财。

各位小伙伴,您认为饭圈文化应该进校园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