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步兵谁更强?似乎这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确实,我们心中都有答案。中国步兵为啥强过美国步兵?抗美援朝的胜利给了我们答案和证据。但是,得到这个答案的原因,每个人的理解和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有可歌可泣的牺牲,有扭转乾坤的经典战役,有波澜壮阔的决策部署。这些光辉灿烂的篇章,既有我军长期形成的战斗作风、战斗意志和战争艺术,也有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过程和血的教训。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些鲜人为知的撼人情节。

“冲击的时候,千万别喊,悄悄地上!千万别喊。”这句话,出自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3连一排组成的突击队队长、3连副连长郑书之(音)。这是郑副连长的遗言。临牺牲之前,他一字一顿地给前来接替指挥的副指导员这样说。大家知道,历时3年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爆发,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开始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

27军79师是华东野战军有名的头等主力师,精锐中的精锐,其下辖的235团是中央军委命名的“济南第一团”。在1950年12月的战斗中,235团负责攻击柳潭里正北方向的1282高地。寒夜中,突击队杀声震天,擎旗手冲在最前面,精锐的士兵以战斗队形展开,很快来到半山腰,似乎很快就能拿下这块高地。然而,距离山顶不到20米时,敌人的机枪响了,冲在前面的战士被弹流拦腰切断,这仍然没能阻止冲击,战士们奋勇向前。可是,敌人的火力实在太强了,当敌人的连射变成点射的时候,大部分突击队员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于是,有了上述一幕。最终,1282高地大部被235团1营攻占,但因战斗伤亡严重,基本失去战斗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远隔重洋的中美两军,在那个时代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战争中互相摸底。最初进入朝鲜时,志愿军一支侦察分队夜里遇到小股美军,于是准备将其歼灭并抓个舌头,一名侦察兵打开了一名美军的睡袋,匕首却没能刺下去,眼前的黑人士兵是他从未听闻过的,大喊一声“有鬼”,竟然转身就跑。

在互相摸底中,志愿军不断调整对敌人的认识以及战术战法,越打越英勇。美军则更为震撼,他们面对装备严重落后的对手,竟然打成这个样子,对士气的消磨不可为不重。美军对志愿军的英雄顽强,印象极为深刻,并由衷敬佩。“攻击从不停止,除非冲锋的士兵被全部撂倒,或是最终夺取阵地。我们感到,这样的冲锋比拥有强大的火力更可怕,他撼人心魄!面对这样的冲锋,我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极点。曾经有机枪手被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摧垮。”

对于这种评价,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人海战术,值得商榷。其实,从战术上讲,这并非简单的拼人力。所谓“人海战术”,是很多人对我军三三制战法的误解。为了解决拥有强大火力的敌军,我军排以班为单位分成了三个梯队,一个班又分成了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以便相互接应。三人战斗小组呈箭镞式进攻队形,每名士兵任务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这种打法,看上去像是人海冲击,实际上却暗含着战胜强敌的战术密码。

武器本就落后,战术虽可弥补,最终依靠的却还是勇于牺牲的气魄。就在柳潭里打响的同时,27军的80师、81师对新兴里之敌发起攻击。这场战斗中,有一位堪比董存瑞的战斗英雄。请记住他的名字:孔庆山。牺牲前的职务是炮兵班长。他带领炮班,负责配合238团攻击。一个美军火力点成了拦路虎,炸药包无法靠近,上级命令孔庆山开炮射击。炮班绕到火力点侧后方,选好了战位,却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92步兵炮需要将炮柱坐在坑里射击,不然无法保证精度。可是当时天寒地冻,炮立不起来。千钧一发之际,孔庆山用工兵锹别住一条炮腿,自己用身体压住工兵锹,然后命令开炮。炮兵们知道,一开炮,班长就牺牲了,谁也不敢动。经孔庆山喝令,战士含泪开炮。一炮命中敌人活力点,30多名美军被炸翻,孔庆山当场壮烈牺牲。

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英勇顽强,是强过对手的根本保障。这个道理和故事,我们从教科书里都学到过。但是,远离战争那么多年后,人们对战场和牺牲的感受有英雄主义的审美,却对其中的血肉牺牲少了应有的悲壮感受,甚至于把牺牲看得理所当然。实际上,当我们对战争了解越多,越应该明白今天用多么壮丽的语言形容志愿军在战场的牺牲都不为过。

西方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克劳塞维茨曾说,军事战略的五大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精神要素居首,因为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木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毛主席也曾有过比喻:美军钢多,但是气少,我军虽然钢少,但是气足。在过去器不如人的时代,精气神是胜利的根本保障。好的装备,让我们少一些牺牲,却并非胜利的最终保证。在装备逐渐补齐短板的今天,精气神依然是胜利的根本保障。所以,让我们时时重温先辈事迹,锻造军魂,强我民族气魄,方能保证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