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裕分兵六路攻击后,而控制黄河北岸的鲜卑北魏,派出了10万大军对于这支强大的东晋军队进行着监视。此战之后,北魏再也不敢轻易骚扰东晋军队,刘裕率部得以顺利的进抵潼关,成为压垮后秦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416年8月(熙十二年)东晋王朝开始了新一轮的北伐。

刘裕北伐,时机正好!

此次北伐的统帅是刘裕。


虽然刘裕已经年过半百,但此时的刘寄奴正在其人生最为志得意满的阶段。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几乎垄断了庙堂中的一切。所以,出生于寒门(自己号称是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的刘裕几乎没有踏入朝堂的机会,只能在年轻时期就投身军旅,通过军功积累自己的政治地位。当然,刘裕是幸运的,因为他投身的是东晋最为精锐的“北府军”,而此时“北府军”的统帅是名将刘牢之,对刘裕的才能极为赏识。终于,刘裕依靠在战场上的一刀一枪的搏杀,打通了来通往庙堂的通道。

当刘裕进入庙堂之上,很快就通过一系列军事以及内部权力斗争,将能够与其一较长短的实力派全部剪除,牢牢掌控着了东晋的朝局。。所以,刘裕不仅获得了东晋皇帝司马氏的极大信任,同时也成为了整个朝局的真正掌控者。而且,行伍出生的刘裕,已经在历次平乱的过程中,成为了都督22州军事的军事统帅,控制着包括东晋王朝最精锐“北府兵”在内的全国军队。除了掌控了军政大权,刘裕自当政以来,实行打击世家大族,轻徭薄赋的政策。不仅收买了东晋民心,更是为东晋朝局聚集了大量的财务,可以为刘裕的征战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除了拥有充足的物资保障之外,东晋王朝和刘裕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北伐经验。在刘裕北伐之前,祖逖、庾亮、殷浩、桓温等东晋的重臣和权臣都曾先后北伐,这些人虽然建立了赫赫武功,却没有为东晋王朝留下尺寸之地。反而是,刘裕在46岁这一年,也就是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首次进行了北伐作战。此次北伐,刘裕顺利的灭掉了南燕政权,为东晋夺取到了可以控制的国土。更是积累了很多对抗北方铁骑的经验,尤其是利用战车对抗骑兵的经验。


政通人和,物资充足,兵精将勇,东晋王朝处于一个最好的阶段。但是,其北方的敌人似乎则进入了混乱时期。鲜卑北魏,正在崛起的阶段,根本无力与东晋抗衡。控制关中的羌族后秦,则陷入了内忧外患之际。在外,有匈奴赫连勃勃大王不断侵扰;在内,姚家皇族正在为争夺皇位勾心斗角。可以说,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根本无力与刘裕进行对抗!

可以说,刘裕的北伐并非简单的树立权威,更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军事行动。

六路分兵,剑指中原

此次北伐,刘裕进行了精心部署。

为了取得此次北伐的胜利,刘裕不仅集结了东晋王朝最为精锐的部队,而且对于战略战术进行了精心的筹划。摆在刘裕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补给线不被攻击。曾经的桓温北伐就是因为粮道遭到袭击,最终只能是“仓皇北顾”。于是,刘裕决定此次北伐,主力采用水陆并进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陆上陷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鏖战,还可以利用淮泗、黄河水道,运输补给,靠着河运,保证军队持续作战力。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不擅乘船,根本无法在河道上袭击东晋补给线。


在想出了解决核心问题的办法之后,刘裕开始了六路分兵。

第一路,由刘裕最为倚重的两位大将,龙骧将军王镇恶和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作为前锋的他们,率领步军从淮、淝出发,向许、洛之地发起攻击。在攻取了洛阳之后,等待刘裕的主力汇合后,继续向关中进发。

第二路,由冀州刺史王仲德率领。这一路以水师为主,从巨野入黄河,攻取滑台。王仲德这一路所担任的重要任务是为刘裕的主力部队清扫前进障碍,并且视河北魏军动向,随时策应刘裕的主力军。

第三路,由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籓率领,这一路是为了策应王、檀的前锋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拔除通往洛阳的屏障——阳城。

第四路,由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领。这一路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王、檀前锋军的后援。这一路将从汴水,攻仓垣,出石门(荥阳县北)入黄河,然后在洛阳与前锋会师之后继续向关中进军。


第五路,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领。这一路虽然只有三千人马,但是却是要直趋关中的屏障——武关。刘裕此举并非是想要真正攻克武关,而是进行佯攻,用于牵制秦军主力。

第六路,则是刘裕亲自率领的主力。这一路将从淮泗进彭城,然后转巨野入黄河,逆流西上洛阳。

完成了分兵派将之后,刘裕的大军开始行动了。

摆阵“却月”,重创北魏

刘裕的北伐,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就将后秦灭亡。

其中,王镇恶和檀道济的前锋可谓是所向披靡!在进入河南之后就分兵两路,开始了攻城略地。由于行动迅速,所以在刘裕主力还没到达许、洛之时,就席卷了整个中原地区,并且兵不血刃的攻占了观众门户潼关。为了对抗东晋大军,后秦几乎将倾国的力量都集结到了潼关方向,终于遏制住了王镇恶和檀道济的锋芒。但是,后秦的其他防线则全面洞开。由沈田子和傅弘之率领的3千人,原本是作为牵制秦军的一旅偏师。但是,此时他们抓住战机一举攻克武关,打开了通往后秦首都厂长安的大门。面对后秦优势兵力之时,沈田子在面对后秦数万大军之时,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死气概,击溃后秦数万大军,兵锋直逼灞桥。再加上刘裕主力抵达潼关,后秦再也无继续交战之心,最终选择了向东晋投降。


虽然,此次北伐东晋出奇的顺利,王镇恶、檀道济和沈田子没有盲目听从部署,而是抓住战机不断发起攻击,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未东晋拓展了2000多里的地盘。但是,由于征战过程太过顺利,名垂青史的战例就变得凤毛麟角。所以,刘裕在进军过程中,摆下“却月阵”,以少胜多重创北魏铁骑,成为此次北伐的亮点!

刘裕分兵六路攻击后,而控制黄河北岸的鲜卑北魏,派出了10万大军对于这支强大的东晋军队进行着监视。北魏之所以采取监控而不实施直接攻击,或许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就是对东晋军队的目的并不明确,担心东晋实施“假途灭虢”只计,打着攻击后秦的旗号借机对北魏发起攻击;其次,由于当时的北魏皇帝拓拔嗣与后秦皇帝姚泓有姻亲,所以姚泓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自己的“大舅子”拓拔嗣提供支援;最后,就是北魏或许还怀有几分“驱狼吞虎”的心机,希望东晋与后秦之间拼杀的你死我活,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刘裕的北伐军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奇怪景象。公元417年(熙十三年)正月刘裕大军水陆自彭城北上,到了三月刘裕的水军沿着淮、泗入清河,准备进入黄河西上。此时,北魏骑兵在北岸开始了“尾行随扈”。于是,双方隔岸向往,看似相安无事。但是买这种“平静”之下其实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北魏骑兵不断袭扰,甚至对于落水后漂到北岸的东晋将士和水手肆意屠杀。北魏的如此行径,不仅引发了刘裕的愤怒,更让刘裕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刘裕决定一劳永逸的解除北魏骑兵带来的威胁。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停泊休息的宋军,突然开始了紧急部署。首先,刘裕先派遣丁旿率七百步卒上岸,将百余辆战车沿河布设,车阵两头抱河,队形弯成弧形,因为形似新月,所以被称为“却月阵”。在完成布阵之后,刘裕又派猛将朱超石率2000人携带强弓劲弩大弩上岸加强阵势。这样,每辆战车增加了20人和一张大弩,并在车外竖起盾牌保护车上的官兵。原本在一旁观望的北魏骑兵,此时才发现这是东晋军队在进行部署,于是立即集结了3万骑兵向东晋的“却月阵”发起了攻击。

北魏骑兵发起攻击之初,朱超石命令晋军使用软弓小箭向魏军进行射击。这些弓箭虽然能对魏军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但是却让北魏军队产生了误解,认为晋军的实力不过如此。于是,北魏3万铁骑倾巢而出,向晋军的“却月阵”撞去。面对蜂拥而至的北魏骑兵,朱超石立即命令士卒改换强弓硬弩,并选神射手进行射击,结果一下给魏军造成重大杀伤。但是,东晋军队毕竟只有2700余人,而北魏不仅拥有3万人大军,而且还都是骑兵。所以,北魏骑兵的伤亡虽然惨重,但是距离却月阵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双方距离的缩短,东晋军队的弓弩逐渐失去作用。

此时,“却月阵”面临着被北魏铁骑直接冲击的危险。如果,阵型一旦被冲破,那么背水列阵的东晋军队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此时,朱超石使用了最为致命的“杀手锏”。此次,背水列阵,东晋军队携带了上千支长槊。朱超石将长槊截断,每段长约三、四尺,然后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让人想不到的是,“一槊辄洞贯三四虏”。一时之间,北魏骑兵人仰马翻死伤惨重。虽然,这样的杀伤并足以全歼北魏骑兵,但是足以让北魏骑兵肝胆俱裂。于是“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刘裕能凭借“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除了在南燕时期积累的经验之外,那就是朱超石临阵指挥能力极强,东晋士兵面对敌军可以坚守不退,才能更好的利用强弓硬弩进行杀伤。

结语

此战之后,北魏再也不敢轻易骚扰东晋军队,刘裕率部得以顺利的进抵潼关,成为压垮后秦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