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中国古代皇帝中,乾隆以文艺耀世,朱元璋以文盲著称。诚然,乾隆自幼接受汉教育,从小酷爱汉文化,名师指引,博览群书;而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早年放过牛、要过饭、当过和尚,能吃饱饭已经是奢望,哪还有余力追求精神食粮?


但是,知识可以后天获得,技巧可以后天学习,帝王之气却往往是与生俱来的。乾隆一生写诗四万多首,创历史之最,却没有一首堪称精品,朱元璋仅有36首诗传世,却散发出舍我其谁的王者气概,笔者从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五篇,以供各位读者一睹他的千古帝王风采。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陈宝国)


第一首:《天地日月》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朱元璋少时赶上元末大饥荒,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夜宿室外是常事,以天为帐、以地为毡确实是对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穷苦的生活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愈加斗志昂扬,他不仅要丰衣足食,还要将这偌大的天下尽收囊中,山河在脚下,社稷在心中,他就是天生的王者。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胡军)


第二首:《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看到这首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些眼熟,没错,朱元璋的这首《咏菊》正是对黄巢《不第后赋菊》的仿写,原诗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写作此诗时,已经有了夺取天下登基称帝的野心。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李立群)


第三首:《愤题和尚诘问》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愤题和尚诘问》又名《不惹庵示僧》、《示僧》,顾名思义,是写给一位僧人的。据记载,这首诗写于公元1359年,当时,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大胜陈友谅,杀敌无数,豪气正盛。次日黄昏,朱元璋微服到访紫金山禅寺,主持感知到他身上的煞气,意欲以禅道替其化解,于是问他姓名与来历。老和尚有眼不识泰山,朱元璋笑而不语,当即在寺院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愤题和尚诘问》,作为对主持的回答。短短四句28个字,却句句见杀气,字字令人不寒而栗。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于震)


第四首:《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此诗是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当日所作。前两句通俗可笑,形同废话,与打油诗无异,引得文武百官忍俊不禁,但当第三句一出口,朝野上下顿时屏气凝神,第四句一出口群臣则统统伏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首《金鸡报晓》,是朱元璋功底最深、寓意最深刻的诗作。鸡叫一撅两撅无济于事,但贵在坚持不懈,量变引起质变,鸡叫三声换出红日升起,正如无数股小势力凝聚在一起形成的足以“扫尽残星与晓月”的大力量,象征着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十数年如一日,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一步步扫尽敌对势力,推翻了元朝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重塑了汉人江山。真可谓是改天换日,功在千古!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第五首:《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这首诗是朱元璋登基之后视察燕子矶时所作,虽然仍不改他的一贯风格,既无华丽辞藻,亦无生涩典故,却用最形象的比喻表达出作为帝王那种“江山尽在我手”的霸气。


笔者云:朱元璋的诗,无一例外都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即兴之作,贵在思想与气势,而不在文采与修辞。从中,我们看得到他的心胸、他的理想、以及他至高无上的帝王气概。这就是天生王者,这就是王者之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