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大家也不要因为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就变得特别悲观,毕竟科学发展至今,我们只是没有找到人类存在自由意志的直接证据,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尚不足够,也有可能自由意志太过深奥以至于现在的我们无法理解。自由意志说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释这种矛盾:基督教中的上帝是全知全能且慈爱的,但全知全能的上帝既然知道人类从伊甸园中走出之后会受这些苦,却并没有做什么,又怎能算得上慈爱呢。

《西部世界》第三季播完之后就曾经给大家说过,我准备跟大家聊一聊贯穿了整整三季的人类“自由意志”的话题,这是继上次“量子力学”这个坑之后,我给自己挖的另一个大坑,相比上一次,这个坑更大更深,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问题。

自由意志的桎梏——宿命论

在讨论自由意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哲学派系——宿命论。宿命论古已有之,由于落后的生产力无法对抗强大的自然,人类自然而然的发展出了这样一套理论,再往后随着宗教的产生,人类的命运就被“交到”了神明的手中,人类自身是没有选择权的。

纵观东西方的古代神话就可以在其中找到各种主宰“命运”的神灵,这其实就是人类认为自己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证据。同时,在古代中国,宿命论也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比如《论语·颜渊》当中那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一句当中的“天”就是古人当时无法理解的“客观规律”的集中体现。

其实这种思想到现在仍旧在大多数人当中流行,举个例子: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锦鲤”,以期能够获得好运,就是一种“宿命论”的表现;考试之前拜“考神”,希望能考个好成绩也是一样。当然,现代人这样做更多是出于娱乐心态,但是在这种心态之下也暗藏着“万一有用呢”这种机会主义想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人类愈发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宿命论也一直在进步,最终演化成为——决定论,也被称为“科学宿命论”。

相比起宿命论,决定论更让人感到悲观:自宇宙大爆炸伊始,所有事物的发展轨迹皆已固定。这一说法悲观在哪里呢?比如说你现在会读到这篇文章,其实这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已经定下了。

决定论几乎否定了人类自身的一切努力:你这个月通过努力挣到了一大笔钱或者你考了全班第一名,你的“努力”也是早有定数或者说有迹可寻的。换句话说,某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努力,而是因为他是他,这一切早就已经“命中注定”。

对这一理论描述最详尽的,应该算是前不久刚刚播完第一季的美剧《开发者》,剧中科技公司阿玛雅的总裁弗瑞斯特在准备杀死偷窃他公司机密的赛奇时曾说:我不怪你,因为你做这一切都是注定的,同时,也不是我想杀你,而是你注定要死在我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决定论也是有些用处的,最起码找借口的时候不用那么费劲去编了:我今天迟到是注定的、我没考好是注定的,一切都是注定的。

这种论调看起来非常“丧”是不是?别担心,早就有人看这论调不爽了。人类是万物之灵,拥有思想,又怎能与其他的“凡物”相提并论?思想就成为了对抗决定论的武器,于是自由意志之说诞生了。

打破命运的枷锁——自由意志

有意思的是,自由意志这一论点产生竟然是为了维护“神的权威”。在上面曾经跟大家提到过,宗教是宿命论的绝对拥趸,但是随着人们思考越来越深入,宿命论在宗教的教条或者经文中就会出现前后矛盾。

自由意志说法的产生就是为了解释这种矛盾:基督教中的上帝是全知全能且慈爱的,但全知全能的上帝既然知道人类从伊甸园中走出之后会受这些苦,却并没有做什么,又怎能算得上慈爱呢?

古代东方教会最为著名的神父奥利金(Origen)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人类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意思就是说,人类面对选择时所作出的决定,是出于人类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上帝的安排”。换句话说,上帝“安排”不了人类的思想,只能人类自己“安排”自己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从长辈、领导或者老师口中听到一个词语——主观能动性。这个主观能动性其实就是自由意志理论的一种体现:只要你自发努力,那么你就能打破“命运的安排”,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照理说,自由意志论出现的这么早,为什么到现在播出的美剧《西部世界》当中,还会存在以自由意志为论点的剧情呢?这是因为自由意志论经历了:建立——打破——建立——再次打破的过程。

自由意志的“猪队友”——混沌理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由于人们并未发现“混沌理论”,而混沌理论会让人产生一种“结果不确定性”的错觉,从而能够有效的反驳决定论,决定论站不住脚,自由意志自然就是存在的,这让自由意志论大行其道。

什么是混沌理论呢?相信大家都听过“蝴蝶效应”:一只亚马逊丛林中的蝴蝶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这一充满诗意的说法被很多人解释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有可能最终引发一场巨变。科幻电影《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就是在这种解释下延伸出来的。事实上,这种解释是错误的!蝴蝶效应的发现也与上面的解释一样充满了梦幻般的不可思议,先给大家讲一讲蝴蝶效应是怎么被发现的,再来说一下蝴蝶效应到底是什么。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一直致力于进行气象研究分析,有一天他在研究计算机上的气象模拟,他先完成了一次模拟,但为了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他决定再做一次模拟。

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让他感到非常疲惫,于是他决定去喝杯咖啡。但模拟过程不能暂停,于是他将已经模拟了一半的结果记录下来,去喝了杯咖啡,回来之后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继续模拟。

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两次模拟的结果差出十万八千里!爱德华·罗伦兹想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说模拟过程中不能终止?还是说模拟的时候不准喝咖啡?经过仔细回忆,他终于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初始数据是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但输出的结果是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当他终止模拟时所记录的数据,是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的。所以他再次输入到计算机的中数据也是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的,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差别,最终导致了计算结果上的绝大差别!

所以,所谓蝴蝶效应指的是:即使再微小的误差,也可能会造成结果的严重不同。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如此多的“随机”现象,以美剧《开发者》中的内容举例:每一次在桌子上推圆珠笔,圆珠笔的停下的位置都不一样,看起来像是随机的。

但事实上,如果你能够精确知道推圆珠笔时使用的力度、桌面摩擦力、空气阻力等等一切决定圆珠笔停下的条件,那么你就能够准确的知道圆珠笔将会停在哪里,每一次!

或者我们换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普通人打靶的时候,每次开枪击中靶面的位置都像是随机的,但换成经过严格训练过的射手,他基本上能保证每次命中靶心。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够控制所有决定子弹命中位置的条件,而普通人就只能“看命”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大家也就能知道,所谓的“命”,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无法掌控所有达成目的的条件。混沌理论也在“暗中”帮助了自由意识多年之后,终于跳出来“打”了自由意志的脸。

自由意志的新帮手——量子力学

在之前介绍量子力学的文章中曾经给大家介绍过量子的一种非常“玄学”的状态——叠加态。处于叠加态中的量子是不可被观测的,一旦出现观测行为,量子就会坍缩,呈现出某种随机的状态。

这个随机是真的随机,看起来自由意志找到了新的帮手:如果量子的坍缩是随机的,那么由量子构成的人所作出的行为,自然也是随机的,既然是随机的,那么自由意志(主观能动性)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更进一步说,万物皆由量子构成,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着整个世界的运行都是随机的?你能看到这篇文章是偶然的,并不是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决定的?

物理界大佬表示反对

很遗憾,并不是这样,你看到这篇文章真的是“命中注定”的。提出并完善了量子叠加态的人叫玻尔,他的这一理论遭到了当时物理学界大多数人的反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和薛定谔。

爱因斯坦和薛定谔都是决定论(科学宿命论)的坚定支持者,有意思的是,玻尔本人也是决定论的支持者!为了解决叠加态与决定论之间的矛盾,玻尔设想出一个名为“量子纠缠”的理论(具体内容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大体意思是:量子之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他们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宏观世界的事物是有迹可寻的,并不存在真正的“随机”。

这样说看起来可能并不太好理解,我们换一个“科幻”点儿的方式来讲,如美剧《开发者》一样,现在我们拥有一台算力无限大的计算机,然后我们在其中模拟我们的宇宙。

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整个宇宙所有物质一次性都放到计算机当中,毕竟我们所知有限。于是我们先将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物质的参数上传的计算机当中,然后这台计算机就开始运算,通过“量子纠缠”原理,这台算力无限的计算机最终模拟出了整个宇宙!

不仅如此,由于这台计算机的算力是无限的,所以在它眼中是没有“估读”的,它可以计算出最精确的数值,因此在这台计算机当中,混沌理论无效,所以它不仅可以展示提供初始数据时“当下”的宇宙,还可以回溯过去,亦可以展望未来。

同理,在美剧《西部世界》当中,因赛特公司的人工智能“罗波安”也是这样一台超级计算机,在罗波安的眼中,混沌理论也是无效的。为什么我会这么肯定呢?其实在剧集当中就曾经为大家展示过罗波安无视混沌理论的剧情。

众所周知,股市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某支股票的涨跌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但在《西部世界》的剧情中,罗波安问世之后给出了精准的预测,这也让因赛特的老板获益无数。

混沌系统都是相通的,不管是预测未来还是预测股市,只要能够预测成功其中一样,那么另一样也不在话下,只不过在《西部世界》中没有给出原理,而《开发者》当中则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成功“解决”了混沌理论的美剧,却都对人类拥有自由意志持悲观的态度,如果说《西部世界》第三季的结局还让观众对自由意志抱有一丝幻想的话,《开发者》的结局则将这一丝幻想也毫不留情的掐灭了。

自由意志真的是人类可笑的幻想吗?

看起来“思考”这个行为是目前我们唯一的依仗:我们思考,然后我们下决定。但部分医学研究表明,“决定性动作”在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思考之后的结果。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派屈克·海嘉德(Patrick Haggard)发表的文章指出“我们做这个动作是因为我们想要这样做了。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想要执行某个动作首先独立产生于大脑的某个领域,接下来我们只是感知到执行某个动作的意愿,然后我们才做这个动作。”

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思考”与负责“执行”的并不是同一个区域,这就意味着并不是你想做,就一定能做。换个简单点儿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所谓“下意识”的行为,就是大脑在你思考之前就已经做出行动的典型。

当然,大家也不要因为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就变得特别悲观,毕竟科学发展至今,我们只是没有找到人类存在自由意志的直接证据,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尚不足够,也有可能自由意志太过深奥以至于现在的我们无法理解。

所以,相对于美剧《开发者》那种无情结局,我更喜欢美剧《西部世界》第三季那种浪漫的结尾:人类并非没有自由意志,而是自由意志被裹挟和束缚住了。

我最希望的是,正在看文章的你因为这篇文章激发出对决定论或者自由意志的兴趣,通过研究之后证明人类真的存在自由意志!这也是我明知这种文章不会有多少人看却还依然查了好多资料写出来的原因。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