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似蝌蚪,实为长江鲟。5月14日,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太湖试验场于4月15日孵化出的1万余尾子三代长江鲟仔鱼开始喂养人工合成饵料。这是继2013年后,该试验场长江鲟全人工繁殖连续第8年获得成功,标志着长江鲟人工繁殖常态化。

豢养在水池的幼长江鲟。​

长江鲟又名沙腊子、达氏鲟,为我国特有的淡水定居型鱼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成长于长江干支流和近海的特有水生动物,最重可以长到40公斤。它和中华鲟一样,也洄游至长江上游宜宾段产卵繁殖。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数量急剧下降,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入“十大濒临灭绝物种水生动物”。

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太湖试验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长江鲟全人工繁殖,科研人员精心挑选了6尾雄鱼和3尾雌鱼,经过催产、采精、采卵、人工授精、受精卵脱粘、孵化等过程,获得受精卵约2万粒,孵出仔鱼1万余尾。刚出生的长江鲟靠自身携带的营养维持“生计”,约7天后摄食,饵料以红虫、水蚯蚓等为主;身体长至7—8厘米,喂养人工合成饵料。目前,这批仔鱼生长正常。

据悉,长江所荆州太湖试验场长期从事中华鲟、达氏鲟等濒危鱼类科研保护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