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A最近跟男友吵架了,原因是男友工作忙,陪伴她的时间很少。

于是她跟男友抱怨,说:“你看小B的男友每天给她准备这样那样惊喜,而你都不能好好陪陪我,你根本都不爱我……”

结果男友听后火冒三丈,还说小A无理取闹,两人就这样冷战了好几天。

小A觉得自己很委屈,跑来找我倾诉:“我只是希望他多关心我一点而已啊,他怎么就做不到呢?”

我问小A:“你认为什么才算是关心,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就是平时下班后陪我看看剧,周末陪我去逛逛街,我这要求过分吗?”

“那你有跟他直接说出你想要的关心是什么吗?”

小A愣了愣说:“这还要说吗?他爱我的话自然会懂啊……”

有一种错觉叫做我以为你懂的

在亲密关系中,有多少人像小A一样,想要什么不直接说,总想着对方能懂自己。

而当对方没有做到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时,又会觉得失望,然后去抱怨对方不够爱自己。

世界上有一种错觉,叫做我以为你懂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期待拥有一个“灵魂伴侣”,幻想着“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能够心领神会。

就像伯牙和钟子期那样,高山流水遇知音,一切尽在不言中。

然而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对方又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每时每刻都懂你到底在想什么。

加上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日常工作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哪里还有这么多时间花在琢磨伴侣的心思上。

因此,如果我们一昧地通过发脾气、抱怨等方式来暗示对方,不好好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期待对方能给予正向的回应,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场空。

不好好说话,只会让我们的问题进一步加深。

为什么我们不肯好好说话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温婉含蓄,什么事都喜欢拐弯抹角地说。

面对别人的夸奖时,我们不能接受得太过理所当然,不然就是骄傲;要指出别人的不足时,也不能说得太直接,不然会引起别人的不快。

古人作诗填词时有一原则,那便是忌“露”:

说愁时不能直说,要说“无言独上西楼”;说离别时也不能直说,要说“杨柳岸,晓风残月”。

好像如果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明说了,那就是“俗”了,不够风雅了。

在古人的世界里,看花不是花,见叶也不是叶,一切都是诗人们细腻的心理刻画。也难怪欧阳修直言“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了。

古人因为说话谨慎含蓄,经常闹出很多笑话来:

历史上一个齐国的国君问他的军师一个问题,那军师点头一笑,说:“然。”那国君回去琢磨了半天想这个然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结果就积劳成疾了。弥留之际的国君把自己考虑的答案告诉军师,问军师当时是不是这个意思。结果那军师呵呵一笑:“然。”然后那国君就被气得断了气。

你看,不好好说话的后果,是会闹出人命的啊!

当然,上面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个案,我们现在已经不会这样说话了,但扪心自问,你真的会沟通吗?

沟通是一门艺术

很多人以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是沟通。其实,沟通是一门艺术。

像文章开头的小A那样,以抱怨的形式进行表达,甚至指责对方:“你怎么这么懒” “你看看别人” “发生这样的事都怪你”“你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

这几个句式是不是很似曾相识?当你说出上面这几句话时,你已经成为了沟通中的施暴者。

我们通常认为,暴力行为是发生在肢体动作中的,其实沟通中也存在暴力行为。

暴力沟通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时候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就莫名其妙地卷入了暴力沟通的漩涡中。

下面是暴力沟通的几个特点,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道德评判: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

2、进行比较:拿自己的尺子丈量别人

3、回避责任:忽略原本初心,变成一贯抱怨

4、强人所难: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C的男友到周末喜欢睡到12点才起床,而小C是习惯了8点起来,于是小C就开始指责男友:“你怎么这么晚才起床,你好懒!你看看小D的男友,每天早起做早餐给小D吃,你看我每天这么烦躁都是怪你!你再不早点起来我就不爱你了!”

在小C这几句话中,几乎包含了暴力沟通的所有特点:道德评判(“你好懒”)、进行比较(“你看看别人”)、回避责任(“都怪你”)、强人所难(“你再不早点起来我就不爱你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句句都包含了致命的暴力,如果语言可以有形化,恐怕小C的男友已经被万箭穿心了吧。

用非暴力的方式表达爱

为了避免沟通中所产生的暴力行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了一种非暴力的沟通方式,又称为“爱的语言”。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非暴力沟通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

其中,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一种直接的交流模式:

“当我……(观察到到客观事实)时,我感到……(此时的感受),因为我需要一些……(提出自身的需要),你能不能……(提出具体的请求)”

比如说,上面小C的抱怨,可以通过非暴力沟通四部曲的方式进行整合:

“我看到你周末早上睡到12点起床(观察),我感到焦虑(感受),因为我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你能不能以后9点前起床跟我一起做早餐(请求)?”

经过非暴力的方式整合后,小C的抱怨变成了有效的沟通,相信小C的男友也会立马起身,然后两人一起开开心心地去做美美的早餐了。

语言就像一坨面团,暴力地添油加醋,再用愤怒的情绪将其炙烤,只会得到一个不堪入目的失败品。但如果我们用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揉捏,再放入爱的调味品,做出来的成品肯定会让人赏心悦目。

勇敢去表达“我爱你”

2019年春晚小品的一幕弄哭了很多人:

一位年迈的老爷爷回忆起自己的爱人时说:“以前年轻时觉得害羞,不敢说‘我爱你’,后来年纪大了,就更不会说了。前些年我中风了,说话不利索了,于是我拼命练习,想跟她说那么一次‘我爱你’。等我终于练好了,她却不在了。”

我们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习惯性地用暴力语言去伤害身边的人,总以为他们会一直在身边陪着我们,但却不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会转身离开。

世间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们总以为很多事情“尽在不言中”,但其实很多事情你若是不言,旁人又怎会懂?

所以,趁现在还有时间,还有机会,跟身边的人好好说一声“我爱你”吧。

希望“爱的语言”能够温暖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作者:杨艾米,一个在文学与心理学之间挣扎的女孩责任编辑:一只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