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之下,本片与这些同类型电影都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恶童”恐怖片中的另类。他们的父母将他们视为累赘,又不想背负杀子的罪名,于是就将他们送进所谓的“寄宿学校”,借别人的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前两天小嗨在百度动态发起了一个“看图猜片名”的游戏。

没想到很多小伙伴在看到这张剧照时纷纷询问片名、表示想看。


想看电影?哼,我看你们就是馋人家小正太。

所以,安排上,谁让我这么爱你们呢。

——


其实这部《寄宿学校》很早以前小嗨就给大家安利过。

但是既然有这么多小伙伴还想看,那么我不介意安利第二遍。

况且像这样的好电影也值得再安利一遍。

不过这次我们不过多纠结剧情,往更深层次的地方挖一挖。


在正式安利本片之前,不得不先提一个人——

想必资深恐怖电影爱好者对于这位意大利导演并不会陌生,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莫过于

在其1977年执导的


在这一点上,本片与《阴风阵阵》可谓是一脉相承。

高明度、高对比的用色,从暖调到冷调的极大色阶跨度,导演最大程度地利用颜色对比来营造阴暗氛围、烘托人物内心。

漫天燃烧的熊熊烈火、烟飞星散的破碎云图、绿光幽幽的地室灵冢,都是如此。

这样的强烈用色不但明艳张扬,而且美而不俗、侵略感十足。

无疑是本片除剧情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恶童”恐怖片作为恐怖片的一大分支并不少见,也始终受到很多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涉及先天性疾病的

打一出生就被恶灵附体的

逆向思考超人能力的


还有直接提出“人性本恶”和犯罪基因的


相比之下,本片与这些同类型电影都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恶童”恐怖片中的另类。

以往的“恶童”恐怖片往往将“恶”定格在孩子身上,以他们为载体展现人性最初始的恶。

总而言之一句话:

而本片则将侧重点放在了父母之恶上,甚至可以说是恶的传承。


影片采用梦境与现实相结合的双线叙事手法讲述了男孩

说是学校,实际上却是职业杀手伪装的“屠宰场”。

那里的孩子,全都是像雅各布一样被父母抛弃的“问题孩子”。

这样的设定使得很多影迷觉得整个故事失去了“恶童”恐怖片的味道,其实不然。

纵观所有“恶童”恐怖片,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想让我们发出“熊孩子真是太可怕了”、“不想生孩子”的感叹吗?显然不是。


它们的最终目的有三。

只不过它的追问更加直接,甚至极端。

但不管怎样,作为“恶童”恐怖片的目的终究是达到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如果直观来看,本片一点也不恐怖。

全片没有几个恐怖血腥的镜头,倒是雅各布的外婆当年用指甲锉磨尖牙齿咬死纳粹军官的设定颇为惊喜。

可“神奇”的是,明明乍一看不恐怖的它竟然打败了豆瓣上

凭什么?就凭它另类的恐怖。


上文提到,那所寄宿学校里的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

烧伤毁容、智力低下、身患癫痫、父母都是白种人自己却是亚洲面孔。

主人公雅各布和其中唯一的女孩

一个偷偷穿外婆的裙子被继父撞见,一个释放天性杀害哥哥、逼死母亲。

他们的父母将他们视为累赘,又不想背负杀子的罪名,于是就将他们送进所谓的“寄宿学校”,借别人的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可这些孩子做错了什么?

就连真正做错事的克里斯汀父亲也选择息事宁人,以这种方式让她悄悄死去。

他不敢也不能坦白,

由此可见,片中孩子们心里滋生出的恶就像是一面双面镜。

纵观全片,成年人简直虚伪至极。

为了摆脱累赘亲手将孩子送进万劫不复的“屠宰场”。

表面宽厚慈祥的继父心里巴不得雅各布赶快去死。

前一秒还沉湎于丧子之痛的母亲后一秒就如释重负地表示

平日里最爱朗读《圣经》、歌颂美德的

所以你看,本片哪里需要惊吓尖叫、血腥暴力来增添恐惧?


雅各布第一天在学校吃早餐,向校长夫人索要培根。

校长夫人十分惊讶:

后来雅各布帮助谢尔曼藏尸,谢尔曼夸奖他:

你们民族,什么民族?犹太民族。

这两次言语中暴露出来的偏见,与继父目睹雅各布异装后立刻决定送他去死如出一辙。

成年人的偏见,隐藏在一字一句、一举一动之中,哪怕隐藏在心里,也终究会在不经意间暴露无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片其实就是另一部

因为人性之恶沿着血缘传递得最快,家庭的怨气、愤怒、偏见也最容易成为交到孩子手中、无限传承的“家庭悲剧”。

虽然片中的孩子们被无良父母决定了命运,但好在最后他们又重新回到了父母身边。

重逢之时,每对父母中总有一个人表情极其不自然,可他们再也无法决定孩子们的命运了。


最后说一说雅各布自我性别认知模糊不清的问题。

正如影片最后雅各布面对镜头用鲜血涂抹嘴唇时那样,舒展微笑,天真又邪魅。

如果你永远不尝试去释放天性,那么你将永远不知道释放天性后的自己有多美。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