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市集日,到电商购物节,再到大规模消费节庆活动,人们在买买买的道路上走了多远?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古代,劳动人民“剁手”的智慧,一样不可小觑。

五大购物节,“剁手”一整年

古代的购物节还真不少,主要集中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这五个节日。

春节是购买年货的时候,也称“腊月集”;

元宵节主要是灯市,同时还有人说书、办画展、卖瓷器、弹乐器等等,妥妥的夜市style。

元宵节,古代购物节中的“扛把子”,热闹非凡

古时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连在一起,正好是七天“寒食清明黄金周”。此时古人会踏青出游,放放风筝,人流量一大,集市就热闹开了。

中元节需祭祖,集市主要出售祭祀用品;

七夕节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是妇女们展示才艺、约闺蜜“放风”的时候。

为何是“买东西”而非“买南北”?

如果购物节没赶上,或者想买的东西断货了怎么办?没事!还有集期,可算作小购物节。集期在约定交易日(每年、每月、三五日一集均可)的同时,还得指定交易场所,“市”、“集”、“墟”、“场”、“街”都是集期的产物。这也等于最初的“购物平台”了。

大唐西市繁华之盛

唐代长安城,有固定的东西市。“东市”在上流住宅区,主要服务达官贵人,“西市”则在CBD中心商圈,不仅是提供生活用品的大众市场,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在内的海外购集散中心,堪称当时地表最强SHOPPING MALL!

西市中西域商人的骆驼运输队

购物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一种说法和五行相关,另一种则和“东西市”不无关系。

古代商界大V图鉴

有买卖需求便有做买卖的人。

北宋 苏汉臣 《货郎图》局部

在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手中有了剩余产品。随着交换规模及地域扩大,产生了专门走街窜巷从事物物交换的货郎,这便是最早的商人。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商人和商业资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记载了先秦时期各诸侯国依靠商业贸易或高利贷而致富的巨贾,其中就有被视为天下商人之祖的陶朱公范蠡。

↑春秋末期,陶朱公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功成身退,去追逐心中的发财梦,全家搬到了齐国西北的陶地,还把名字改成了朱公。他认为陶地“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这就是宇宙中心五道口啊!于是留在此地,果然挣了大钱。

↑吕不韦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人。在他还是小鲜肉的时候,他爹跟他说:种地能挣“十倍之利”;开珠宝店则能挣“百倍之利”,因为珠宝是稀罕物件。听爸话,吃饱饭,他终于做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买卖: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有钱到有权的重大转变。不得不说,吕不韦一生将“奇货可居”贯彻得淋漓尽致。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常客。他居住在苏州时,发现玄妙观四周每天香客和游客如潮水般涌进涌出,但由于道路狭窄,行人车马经常阻塞。于是,他就在观前建造市场,拓宽道路,既方便行人车马,又能把建成的店铺租赁给客商招徕交易。

每个时期的商人有各自特点。明清时期,同乡的商人们凝聚在一起,提升自身竞争力。众多商帮中,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地域性大商帮主要有山西晋商、安徽徽商、广东潮商、浙江浙商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