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应不断完善对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适当增加体育教学质量在总体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占比,以促使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成绩考试检测办法,切实促进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确保中小学培养出更多的文化成绩优异,身体素质突出的合格青少年。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导致中小学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教学工作也紧紧围绕考试这个“指挥棒”转。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往往也是看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老师教学质量,也往往是看他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为学生设计的考试,文化基础课程叫主课,体育课等被做副课,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过小,往往被忽视。在以分数为指导的学习体系下,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加之缺少体育锻炼,导致中小学生普遍用眼疲劳、近视发病率不断攀升。

  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体魄,应从改革现有教育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制度,有效保障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议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占比,每周不少于3节课。同时,充实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在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上,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田径类、球类外,可增加武术类内容,如跆拳道、柔道等,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体育课形式,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

  充实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根据调整后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配齐配足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让中小学生切实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应不断完善对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适当增加体育教学质量在总体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占比,以促使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适当增加中考高考总成绩中体育成绩的比重。各地在中考和高考中,要适当增加体育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用升学“指挥棒”来调动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成绩考试检测办法,切实促进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确保中小学培养出更多的文化成绩优异,身体素质突出的合格青少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