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李白就写了一首《嘲鲁儒》,不带脏字的骂了这群儒生一通。所以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就是被贬下凡尘的仙人,他为人爽朗大方,曾经受到儒生的嘲讽时也是笑着写下了一首诗。

说到李白都会想到他的狂,狂傲不羁的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所以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就是被贬下凡尘的仙人,他为人爽朗大方,曾经受到儒生的嘲讽时也是笑着写下了一首诗。凭着一首诗将那群儒生不带脏字的骂了个透,也是成为了千年以来骂人的绝唱。


李白701年出生,他很少谈到自己的身世,但是从一些记载来看,李白是当时的宗室子弟。李白五岁就开始读书。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因为有多首诗在被多位名流所推崇。李白慢慢的接受了道家的思想,受黄老列庄的影响后来写下了《李太白集》。黄老列庄的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列是列子、庄则是庄子。

开元六年(718年)十八岁的李白在戴天大匡山读书,在这期间,他游走了四川的多个地方,增长了很多见识。渐渐的李白越发向往大好河山的秀丽风景,24岁时,李白离开家乡开始了远游的路途。他去了成都、峨眉山、渝州、扬州等多个地方,在安陆寿山还娶了个老婆。


李白一生才华,但是无处施展,他曾多次拜见安陆的裴长史,但被拒绝。开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重用宦官,不受重用才能无处发展的李白只能在长安城穷困潦倒。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写了一篇明堂赋,这篇文章说明了李白的政治主张,根据臣白美颂的字样,李白很有可能把这篇文章献给了唐玄宗。

接着第二年,李白又写了一篇献给唐玄宗,他一步一步的接近统治阶级的上层,三年后他失望了,因为李白的家族身份,他不能通过平常的科举考试来进入官场,只能通过献赋这样的模式,但唐玄宗对此不重视,怀才不遇的李白带着“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城。


李白离开长安城之后在东鲁居住了一段时间,东鲁离当时孔子的故乡曲阜很近,儒生在这里也极其的多。儒生们中有很多迂腐不懂变通的,他们擅长装腔作势。生性不羁的李白自然是看不惯的,而这群儒生还多对李白有嘲讽之意。于是李白就写了一首《嘲鲁儒》,不带脏字的骂了这群儒生一通。

唐朝虽然是个思想开放的朝代,不过儒家思想还是占主流地位。李白本人虽然接受了其它的思想,但儒家思想在李白的成长中还是有地位的。他嘲笑的鲁儒也只是儒生的一种,这种鲁儒曾经被汉高祖时期的叔孙通骂过不知时变。而从汉代以来,山东那边的儒学就分了齐学跟鲁学的区分,总的来说就是,齐学会将新的东西融入进来,但鲁学不会。


诗是这样写的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李白是怎么骂的呢?首先他说鲁儒的人谈起五经就只能死守着章句,要问他治国的方法吧,就一问三不知。他们沿着直道走的时候,还没有抬脚就已经有尘土分了起来。在秦朝的时候,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带的儒生了。你又不是善于变通的叔孙通,跟我就不是同一种人。什么样的事是适合时代的都不知道,还不如回家去种地。

李白通过活灵活现的描写写出了鲁儒们迂腐的做派,脚下得穿着远游履,头上的方山巾得是整整齐齐的。看起来是很有风度的上路,但其实还没有迈开步伐就会扬起尘土。将儒生们装腔作势的作态跟造成的滑稽感形成一种可笑的对比,最后让人家回去种田更是仿佛能让人看见儒生们的丑态。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嘲鲁儒》、《唐才子传·李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