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技术通过激光发射时生成的等离子束对发动机的涡轮叶片进行强化,该项技术难度极高,激光输出功率以及光束冲击强度误差不能查过0.1mW,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增强扇叶的效果,还可能对发动机造成严重损坏。通过大量文献的收集及数据的比对,经过几年时间的攻坚克难,我国终于在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如此,我国军工科研人员还首开激光表面纳米化技术,可将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进行纳米化改造,使其使用强度得到大幅提高。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伊尔-76等战机,然而在训练过程中发现了这些俄制战机普遍存在两个致命问题:一是发动机寿命低,二是涡轮叶片极易断裂。

从数据对比上看,美国的F100发动机,拥有2500小时的续航能力,每隔800-1000小时才需要进行一次大修。反观俄罗斯制造的AL31发动机,使用参数则差强人意,其续航寿命仅1500小时,每隔500-700小时就必须进行一次大修。相比之下,俄制发动机确实短板尽显。

面对俄制发动机造成的问题,我国专家也一直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此时“激光冲击”技术便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该技术通过激光发射时生成的等离子束对发动机的涡轮叶片进行强化,该项技术难度极高,激光输出功率以及光束冲击强度误差不能查过0.1mW,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增强扇叶的效果,还可能对发动机造成严重损坏。

该技术对于美英来说是绝不外传“祖传秘方”,中国科研人员无奈之下,只能依靠自己摸索。通过大量文献的收集及数据的比对,经过几年时间的攻坚克难,我国终于在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如此,我国军工科研人员还首开激光表面纳米化技术,可将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进行纳米化改造,使其使用强度得到大幅提高。

2008年,我国开创了国内第一条“激光冲击”技术生产线,经过该技术强化的发动机相对于原来的俄制发动机来说,无论是涡扇叶片强度还是使用寿命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我国军工科研人员通过十年的努力“化腐朽为神奇”,完美修复了俄制发动机的致命缺陷。经过激光修复的发动机性能已经大大超越了其同期产品。2016年的中泰联合空演中,苏-27UBK顺利完成高强度模拟作战表演,这也用事实证明了其发动机问题已经完全得到解决。我国专家的研发成果尽显无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