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有钱,李存勖带着刘皇后到张全义府上时,刘皇后大概是被张府的富贵吸引,非要认张全义做干爹,还说自己从小和家人离散,没有父母,看张全义忠厚老实很像自己的父亲。李存勖本来就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看到张全义的钱和马,又看张全义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加上他年龄大了,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就非常客气地设宴招待了张全义。

大家好,我们的豫西八大碗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战乱纷纷的五代时期,有一个人很特殊,他是农民的后代,自己又靠种田致富,富到被朱温和李存勖两代皇帝重用,李存勖还同意自己的皇后认他做干爹。这个农民叫张全义,是后梁和后唐时期两朝宰相。
据《旧五代史张全义传》记载,张全义家世代为农,他本人曾在县里做小吏,但多次受辱,后来就投奔到黄巢手下。黄巢失败后,张全义又先后投奔地方军阀诸葛爽、李罕之,后来又归到朱温手下。
张全义最大的功劳是重塑洛阳。他在担任河南尹期间,虽然战争不断,流寇不断,但他依然劝农耕种。据《洛阳缙绅旧闻记》记载,张全义对善耕织的人总是给予很大的鼓励。如果谁家丰收,且距离在洛阳城30里以内,张全义一定亲自骑马前去慰问,还会赏赐这家人衣服、吃食。久而久之,老百姓都知道张全义这个特点,都说他看到声色歌伎不会笑,看到好收成一定会灿烂地笑。
为了劝农耕种,张全义经常视察田地。看到谁家地里的庄稼整整齐齐没有杂草,他会把田地的主人叫来,又是口头嘉奖又是物质奖励;看到田里杂草丛生,他也会把主人叫来,训斥一番,教导一番。倘若田地荒芜的主人为自己辩解,说缺人手或者耕牛误了农时,张全义会把他的邻居叫来教训一番: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你的邻居缺少人力畜力,你为什么不帮他呢?
在张全义的督促检查下,洛阳的百姓无论远近,缺畜力和人力的都会有人帮忙,形成了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这样,不到解决了粮食问题,还让每家都有了余粮,遇到水灾旱灾也没有因为饥饿而逃荒的人。
除了劝农耕种,张全义还积极招抚流民,让他们到洛阳定居、耕种。张全义选出18个人作为屯田的将领,每人发给一面旗一张榜,让他们到周围18个县招抚流民众,劝耕农桑,恢复生产。为了规范流民,他还安排了18个屯田副将,18个屯田判官,规定了相应的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
在张全义的带领和倡导下,洛阳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五年时间,人口从不满百暴增到五六万户,洛阳城外从荒野遍地到没有闲田。张全义本人也从耕田得利,逐渐富有起来,慢慢地变成全国首富。
因为富有,朱温晚年对张全义很忌惮,几次都想杀了他。但张全义的妻子很睿智,每次丈夫有难,张夫人总会化解危机。张夫人有一次甚至厉声质问朱温,我丈夫也就是个种田的农民,三十多年来在洛阳周边开荒种地,资助陛下创立基业。如今老了,只想着安度晚年。陛下还怀疑他,这是为什么?
张夫人一番有理有据的话让朱温无话可说,只好干笑着对张夫人说,你误会了,我没有恶意,是你想多了。朱温在给自己找台阶。
不管是谁想多了,张全义活下来了。梁末帝失败后,张全义又归顺了李存勖。因为有钱,又因为敢花钱会花钱,张全义在后梁灭亡后,带着数以千计的钱和马匹去见李存勖。
李存勖本来就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看到张全义的钱和马,又看张全义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加上他年龄大了,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就非常客气地设宴招待了张全义。宴会上,李存勖让自己的儿子李继岌和弟弟李存纪把张全义当成兄长对待。
张全义也很识趣,把李存勖接手洛阳后祭祀所需物品早早准备好,只等李存勖前来主持仪式。就这样,祭祀结束后的第二天,张全义就成了李存勖的尚书令,第二年又改为中书令。
因为有钱,李存勖带着刘皇后到张全义府上时,刘皇后大概是被张府的富贵吸引,非要认张全义做干爹,还说自己从小和家人离散,没有父母,看张全义忠厚老实很像自己的父亲。
刘皇后和李存勖一样,也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在认张全义当干爹之前,她拒绝与自己贫穷的亲生父亲相认。
对于皇后的举动,张全义吓坏了,赶忙推辞,说从古到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真是折煞老臣了。
李存勖倒是很不在乎什么君臣之礼,反而帮着皇后劝张全义同意。
张全义被迫当了皇后的干爹,当然,他肯定会送很多礼物给自己的干女儿。虽然历史对此没有记录,我们从张全义富有又大方,以及刘皇后爱财的特点可以推断。
张全义以75岁高龄老死于洛阳自己的家里。据《旧五代史张全义传》记载,张全义从唐末到五代,做过的官职有29种,从地方大员到朝中宰相,“凡四十年,位极人臣,善保终吉者,盖一人而已。”一个在乱世中求生存的人能活得这么好,张全义是特例。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