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曾祺不是整天为‘思想’而焦虑的作家。这本书是众人纪念汪曾祺的文章合集,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汪曾祺的散文体传记,有些人你是不会忘记的,也不应当忘记。

汪曾祺出生于1920年3月5日,适逢农历庚申年元宵。逝世于1997年5月16日,享年77岁。

他生前没有太高的地位,在文坛上也没有话语权,当然更没有钱。

他与夫人施松卿一直住在新华社分的50平的两居室。临终前两年,儿子汪朗分得一套三室一厅,让他住了进去,这才有了画画、写作的地方。在那之前,他就在6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画画、写小说、编很多文章。

上世纪60年代初,汪曾祺和家人在公园合影

他算得上早慧,二十岁就开始写小说,但写了近半个世纪,拢共只出了四五个集子。

对于自己的作品,他有过如下的评价:

“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20年前如果说汪曾祺是大师,或许还有人会露出迟疑的眼神。今天,我们在谈论汪曾祺大师时,已经非常自然。

如评论家王干所说,是读者和时间一直在把他往前台推,往经典、大家的地位排。

以至于现在,总有不甚了解的人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汪曾祺?

抛开人性、柔情、儒家、道家、士大夫这些笼统的名词,怎样才是对汪曾祺有血有肉的解释?或者一个最简短有力的提问,汪曾祺其人其文究竟如何?

以上诸般问题在心,推动着我们出了这本《百年曾祺:1920—2020》

这本书是众人纪念汪曾祺的文章合集,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汪曾祺的散文体传记,有些人你是不会忘记的,也不应当忘记。

01

60位作家62篇纪念文章

选文费了不少心思,分辑也不遑多让。

这60位作家里有宗璞、邵燕祥、巫宁坤、黄子平、铁凝、王安忆、叶兆言、张新颖、孙郁、张抗抗、林贤治、史航、郜元宝、杨早、何立伟、汪朗等等。

按关系,亲疏远近皆有;按文章类型,评议抒情俱备。如何排序才是最不拧巴、最适宜阅读和最能一步步了解汪曾祺的顺序? 12辑里这样划分——

舒非《汪曾祺侧写》和郜元宝《汪曾祺论》打头,两篇文章通览汪曾祺;接下来是黄裳、林斤澜、邓友梅等好友追忆,情真意切,读之怅惘;再往下诗书画剧、地方游历、生前交集、同仁评议、来往女性、专业评论、同乡家人,各成一片天地,各是一种了解汪曾祺的角度与层面。

02

带你看一个有血有肉的汪曾祺

舒非的《汪曾祺侧写》里,讲他与汪老的接触中,最有趣莫过于见到汪老“笑”:

“他把头歪过一边去,缩起脖子,一只手半掩着嘴——就这样‘偷偷地’笑。那模样,直叫人想起京剧《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当捉弄整治猪八戒得逞之后,闪在一边得意洋洋,乐不可支,愈想愈开心。”

他这般陶醉其中,从心底由衷发出的笑,并不多,却是极感染人的。

黄裳《故人书简——忆汪曾祺》里写,汪曾祺给他写信用钢笔、蝇头小字,字迹娟秀如其人。就像平常聊天一样,信写得自如、丰满、情趣盎然。五十年后重读,仍如促膝谈笑。

“他总是对那些生活琐事有浓厚兴趣,吃的、看的、玩的,巨细靡遗,都不放过。他的小说为什么总使人想起《清明上河图》来,道理就在此。这信是散文么,还是小说,说不清楚。他晚期的有些短篇,就是这样,没有情节,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点气氛,却能中人欲醉。”

林斤澜《纪终年》一篇,写汪老临终情景,语句极平,读罢却难掩鼻酸:

“曾祺的脸变小了,不黑,倒苍白。摘掉假牙,又插管子,贴橡皮膏,下巴收缩潦草……怎么会有清晰的发音?睁睁眼睛,可又怎么闪闪光芒?

……

我和汪明夫妇说,谁也不能永久,谁也得走。可是我们怎么也要进入下一个世纪,这已经是眼面前的事了,没有问题了,我和曾祺都约好了,下世纪也不服老,还要划拉划拉点东西。曾祺不做声,面露安详的微笑。”

这些日常的追忆之外,分量更重的,是各人对于汪曾祺的意义的阐释。

郜元宝在《汪曾祺论》里说到:

“汪曾祺不是整天为‘思想’而焦虑的作家。或者说,在别人惯常的思想的终点,他开始了自己的另类思想。他忠实于、顺服于命运,关心在命运中辗转挣扎的平凡人物的内心,和这些平凡人物一起‘思想’,一起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按别人哪怕是多数人的思想去思想。

读汪曾祺的小说,看不到居高临下的启蒙者对黥首下愚的面命耳提或施舍怜悯,也看不到逆子谪臣的忧天将压与顾影自怜,只看到无数小人物和汪曾祺一起呼吸,一起说话,一起或悲或喜。”

杨志别具新意,从“生平情境”来分析汪曾祺的性情。汪曾祺心目中的理想男性形象和理想女性形象是谁?“虚化苦楚,渲染和谐”——汪曾祺是如何转变成为一位乐观主义者的?以及,为何越到晚年,汪曾祺小说中的性描写越多?

王干评汪曾祺为“被遮蔽的大师”,他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其次是他用作品激活了传统文学在今天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汉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每一篇文学评论,都是在为汪曾祺正名,在当代文学史上,他有无人能替代的独特价值。

“在20世纪的文学评价谱系中,汪曾祺是40年代的文学新人、80年代的优秀作家、90年代的大腕级作家;21世纪,对作品的评价从‘社会影响’逐渐转向‘作品本身’,人们终于承认汪曾祺——20世纪的一代文学大师。”

03

一本百年纪念的书里的心思

《百年曾祺》的最后,设置了三篇附录:

附录一,是16篇重要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入选的文章目录,读者如有意,可以按照标题找到这些文章。

附录二,是梁由之编订的汪曾祺著作目录,分为1947—1997的详目和1998—2020的简目。

附录三,是汪曾祺子女汪朗、汪明、汪朝联合编订的汪曾祺年表。

关于汪曾祺最权威的作品目录和年表,尽收于此。

随书附带一枚藏书票,样式是汪曾祺画的猫头鹰,双目炯炯,颇为神似。

1983年,汪曾祺在写给刘锡诚的信中说——

“我大概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我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是唤人心,正风俗。”

他离开了,但作品还在,理想也便不会破灭。

百年之日,我们要为老头儿做点什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