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匯中西、率意抒情。

每一位走進過上海大劇院的觀衆,都會被大廳正中那幅《復興的氣韻》深深震撼,這幅畫的作者就是著名藝術家朱德羣。

今年是朱德羣先生誕辰百年。他用西方的油畫畫出了中國水墨畫的精神,用獨到的光影照亮了許多觀衆的心。

遠看是西洋畫,近看是中國畫

朱德羣被認爲是將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得最成功的畫家之一。用他的摯友、畫家吳冠中的話來說,朱德羣的畫“遠看是西洋畫,近看是中國畫”。

1920年,朱德羣生於原屬江蘇省蕭縣的一個醫生世家。家中的書畫收藏令他從小沉浸於丹青筆墨之間。1935年,朱德羣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這所由林風眠任校長的學校裏,他向吳大羽學習西畫,向潘天壽學習國畫。直到80多歲時,朱德羣依然記得吳大羽老師當年的話:“繪畫是畫家對自然的感受,亦是宇宙間一剎那的真實。”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杭州藝專被迫向內陸搬遷。一心沉迷於繪畫的朱德羣,即使在顛沛流離的歲月裏也不捨得扔掉最心愛的顏料。

1955年,醉心於印象派繪畫的朱德羣決心到印象派的故鄉巴黎去發展。不到兩年,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就吸引了巴黎藝術圈的注意。他爲妻子董景昭創作的畫像在巴黎大皇宮舉行的“國家春季沙龍”中摘得銀獎。

然而,誰也沒料到,這幅被譽爲“中國版蒙娜麗莎”的作品竟是朱德羣近20年古典寫實繪畫的終結。

改變他的,是一場畫展。1956年5月,朱德羣在巴黎市立美術館參觀法國畫家斯塔爾去世一年回顧展。斯塔爾將抽象與具象融合的畫風給了他極大的衝擊。此後他不再畫有形的山水、花鳥、草木、人物,而是將自己的人生觀和理想,用抽象的形式表現出來。

朱德羣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我來自東方,在我的文化根基裏有着豐厚的抽象造型基因。儘管中國人很少講‘抽象’這兩個字,但其實早在唐宋的繪畫中就有抽象的因素。書法藝術就是抽象藝術,中國人講究詩、書、畫一體,書法直接與繪畫相通。即使是看似具象的山水畫,畫家也不是對着山水寫生,而是經觀摩自然,然後內化於胸,最後表現於筆跡的,這就有了寫意抽象的因素。我雖然畫西畫,但我畫中的內涵和精神完全是從中國的傳統繪畫中來。”

1997年12月17日,朱德羣當選爲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院士。在這個法國最高學術榮譽機構裏,出現了兩個世紀以來的第一位中國人。朱德羣的抽象畫既是現代意識的體現,又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精神,他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透過西方的色彩關係和東方的書法線條,熔鑄成一種新的抽象繪畫。

朱德羣《靜》 油畫 中華藝術宮藏

把最好的作品,獻給復興的祖國

有人說,欣賞朱德羣的畫,有如淋了一身的光彩。他一生中有許多作品都與“光”有關,甚至直接用光取名,比如《微光》《夜光》《光澤》《遠方之光》等。朱德羣曾說,他對光源的運用來自倫勃朗。與此同時,他畫面中的“光”也深受印象派的影響。“我畫的是我內心的光,也就是我的靈魂之光。”朱德羣這樣描述他畫面中獨特的光彩。

朱德羣與上海有着很深的緣分。2002年夏天,他在吳冠中的陪同下來到上海,並欣然接受邀約,爲上海大劇院度身創作一幅油畫。這幅長7.3米、高4.3米的作品,名爲《復興的氣韻》,是朱德羣平生最大的作品,也是他抽象畫的代表作之一。其千變萬化的層次如同音樂般流動,象徵着藝術的多元,更表達了一種復興的理念。

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朱德羣的耳畔響起了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他說:“我來上海考察時正逢春天,體驗到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復興氣韻,用《第六交響曲》田園風光般的詩意去捕捉春天的韻律,會使這幅作品有更多的抒情氣質和旋律色彩。”2003年,在《復興的氣韻》揭幕儀式上,朱德羣深情地說:“我把一生中最大、最好的作品放在祖國,放在上海,是爲了表達對故土的一種懷戀。”

2005年,作爲“中法文化年”項目之一《朱德羣近作展》亮相原上海美術館,畫展展出了其51幅作品。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美術館原執行館長李磊是這樣理解朱德羣的:“朱先生的畫作並沒有生澀玄奧的哲理,有的是色彩的歌唱和光影的舞動。這種‘歌’與‘舞’能給人許多啓發,甚至頓悟。”

2005年,朱德羣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朱德羣近作展》

平易近人的“中國抽象”

上觀新聞:2005年,原上海美術館舉辦過《朱德羣近作展》。作爲當時的執行館長,您對朱德羣先生有哪些印象?

李磊:那時候朱先生已經是85歲高齡,走路有點不方便,但他還是盡力照應來自海內外的朋友和嘉賓。那是一次很成功的展覽,朱先生的作品非常亮眼,充滿金色的氣息。展覽結束時,他還向上海美術館捐贈了一幅作品《靜》。

2005年,上海美術館還舉辦了一場吳冠中先生藝術回顧展。吳冠中先生與朱德羣先生的感情很深,他早年是受了朱德羣的影響纔去報考杭州美術專科學校的。朱德羣先生在法國時還給過吳先生許多幫助。

朱德羣與吳冠中都是吳大羽的學生,朱先生對恩師也是情誼深厚。在吳大羽先生最困難的時候,他從法國寄油畫顏料給老師。吳大羽晚年的抽象畫都是用這些顏料畫的。正如旅法畫家賀慕羣先生所說:“朱德羣是個好人,別人有困難他都願意去幫助。”

上觀新聞:朱德羣與吳冠中、趙無極被譽爲“留法三劍客”,他們的藝術風格有哪些不同?

李磊:朱德羣與吳冠中、趙無極早年都師從林風眠、吳大羽等繪畫大師,後來各自的創作道路雖不盡相同,但大的方向都可形容爲“融匯中西、率意抒情、獨立面貌”。吳冠中先生曾經說,抽象藝術是繪畫的最高層級,它表現的是藝術的本質和規律。他之所以沒有畫抽象畫,是因爲中國的審美教育還不夠,大部分人看不懂抽象畫,所以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些形象可以讓觀衆與生活的感受聯繫起來。其實,他的畫的內在形式是抽象的。

趙無極先生的抽象繪畫趨於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精神,他的畫色彩沉穩,畫面側重對空間和光線的追求,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的要素,似乎要打通宇宙與人心的隔閡。

相較而言,朱德羣先生作品的特點是優美甜蜜、平易近人。

上觀新聞:對普通觀衆而言,抽象畫是難懂的,但朱德羣先生的畫卻給人一種親切感,這種平易近人之感從何而來?

李磊:朱德羣先生的畫作雖然通常被歸於抽象一派,但在結構上卻有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子,他用油畫畫出了中國水墨畫的精神。在他的畫前,觀衆也許一時難以辨別他所要表達的物象,但會被他畫中酣暢淋漓的氣魄所震懾。

朱德羣的繪畫之所以更受中國人喜愛,我想主要是因爲在文化背景和審美趣味上,觀衆容易與之產生共鳴。他的畫裏有春山鳥語、夏雨滂沱、秋風送爽、冬日空濛,這些都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積澱的生命感悟和情感表達。我們從他的畫中能看到如詩如歌的情愫,也能感受到久別重逢的喜悅。

上觀新聞:聽說朱德羣先生平生唐詩宋詞不離手,他的抽象畫也被評價爲一種詩性的抽象。您是否同意這種說法?如何理解詩性的抽象?

李磊:中國傳統審美意韻的最高成就都集中在唐詩宋詞中,朱德羣先生自覺地從中華文化的寶庫中汲取營養,將之與20世紀西方主流的抽象藝術相融合,闖出一條獨特的飽含中華審美意韻的藝術之路,這毫無疑問是“詩性的抽象”,也是具有獨特魅力的“中國抽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