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此,浐灞生态区制定未来发展的“王牌”,其中一张“王牌”,为浐灞生态指明了方向:在浐灞河绿色发展和保护治理上,以构建绿色生活美学城市为引领,从生态城市精神、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旅格局出发,形成生态文明引领的浐灞河绿色发展道路。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浐灞生态区严格遵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推进产业低碳化,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增长质量,实现绿色跨越式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聚于城,城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理应成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生态先行”“生态立区”的浐灞生态区,16年的发展演进史,本质上是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友好共存密码的不断破解,是对城市治理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懈探索。浐灞实践为城镇化建设、老城区迭代、新城区开发,探索出一条先生态后发展的生态化道路,其核心是探索建立一种生态文明的思想价值理念体系。

浐灞的理念和路径,可复制、可借鉴,哪里需要,就可以在哪里重生。

浐灞两河流域“生态进阶”路径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有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本能。

在西安,有两处自然生态优美之地:一个是秦岭北麓,自然生态正在修复中还原;另一个就是如今的水草丰茂、柳绿花红的浐灞河流域。

市民王华(化名)从渭南移居西安,在浐灞半岛碧水澜庭安了家,王华的妻子对这个新家很满意。“东靠灞河,西临浐河,小区内外环境都好,孩子很喜欢这里,学校也不远。”

而王华最喜欢去楼顶看风景。两河交汇处的浐灞三角洲,尽收眼底。他意气风发,指着前方说:“你看西边,那就是浐河,河的西岸是大学的科技创新园,楼下你看到的这条路,就是浐河东路,前面的红楼是购物超市”。

向东南望去,层层叠叠的居民楼矗立在浐灞半岛。在这里生活的居民,是近十来年陆陆续续汇聚于此的新浐灞人。住在这里,“城在水中,人在景中”,美不胜收。这样的感受,几乎是他们的共识。

浐灞两河流域的今天,来之不易。

五千年前,浐灞是仰韶时代人西安半坡人面鱼网纹的彩梦栖息地;两千年前,浐灞是长安城郊风景优美、水草丰沛的宜居之地;数十年前,浐灞却成了西安市的“天然垃圾场”和“生态重灾区”。

“垃圾成山、挖沙成灾、污水成害!”这是十多年前浐灞的真实写照。河边居住的村民,谈及家门口的河流,无不皱着眉、摇着头,长叹一声无奈。

2004年9月,西安市成立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浐灞人面对臭气熏天的河水,千疮百孔的河床,垃圾成山的河岸,没有胆怯,更没有退缩。

“当时把挖掘机开到浐河里清淤,第二天挖掘机却找不到了。”这是浐灞生态修复中的一个“梗”,老浐灞人每每提及此事,眼光里有沧海桑田,也笑中隐泪。修路、架桥、建橡胶坝,美化滨河水岸,浐灞人数年如一日,还原敬畏之心,寻回失落的自然法则。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凭借这股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在两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浐灞人建起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如果说,从一片烂河滩艰难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修复两河流域生态,是浐灞的1.0时代。那么,长达半年之久的西安世园会在浐灞举办,吸引了海内外1572万人次来此,这次大西安史无前例的园艺展会,直接将浐灞发展,推升至2.0时代。

加速崛起的浐灞生态力量

2.0时代,也即后世园时代,“浐灞力量”加速崛起。借世园会东风,浐灞“强化生态立区优势,聚人气、引产业”。持续优化滨河水岸,打造近水楼台、亲水平台,布局域内占地1.5万亩的五大公园建设,在浐灞三角洲和滨河两岸打造宜居新城。

先后引进华夏文旅、宋城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举办世界文旅大会,布局文旅产业;引进亚马逊布局跨境贸易,引进腾讯布局云计算,建设大数据和互联网双创小镇……一批绿色产业悄然兴起。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布局,浐灞生态区显然经过了反复考量和权衡。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浐灞生态区严格遵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推进产业低碳化,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增长质量,实现绿色跨越式发展。

为此,浐灞生态区坚守区域25%的生态用地比率底线不动摇,坚持20%的公园绿地比率不打折,推进“城绿融合”“产城融合”“人街融合”,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产业发展方面,遵循“生态+”的产业发展思路,把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加快构建以现代金融、会议会展、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和以绿色低碳、文化创意、健康体育、养生医疗、信息网络、涉外商务等为特色产业的现代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基本形成了生态驱动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格局。

2015年6月,浐灞生态区被国家列入“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名单”,陕西唯一。这是浐灞“生态立区”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生态先行”理念的最大鼓励。

浐灞的天然河道水源,滋养着193种植被。优美的自然生态,迎来一批批自然界的“鉴定者”。2016年“鸟类建筑师”中华攀雀来了;2019年鸟类中的“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也来了。生活在这里的119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鹳等,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红隼、普通鵟、白尾鹞、短耳鸮、红角鸮等。大量候鸟迁徙中在浐灞停留,部分成为留鸟。规模最大的要数越冬鸟类鸬鹚,数量达5000余只。

如今的浐灞,在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各大公园里,栖息着动物200余种,这些动物与陪伴它们的成千上万的鸟儿,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已经成为浐灞的“居民”。

这一时期,浐灞生态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质得以确立。奉行天人合一,创意自然;坚持柔性治理,生态留白;实现大水大绿,大密大疏。在“绿色引领时尚”理念引导下,逐步呈现人与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格局。

如果说2.0时代的浐灞是“蓄力谋变,多轨并举”。那么,2020年的后疫情时代,大西安“三中心”之一的西安国际会展中心正式运营,将为全市新经济业态发展提供重要平台和强力支撑。

这意味着,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浐灞生态区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可以预见,3.0时代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这也是浐灞扛鼎西安城市未来的新时代。

和谐共生的“三宜”新城

从最初的生态修复,到建设生态新城,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浐灞坚持理念先行,从大西安的一叶“绿肺”,变身为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城。

然而,面向未来,这些显然还远远不够。

去年9月2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浩调研时要求,高起点规划,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三中心”建设,把灞河两岸打造成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和历史文化轴线,形成东岸的现代文明与西岸的千年古都交相辉映的鲜明特色。

基于此,浐灞生态区制定未来发展的“王牌”,其中一张“王牌”,为浐灞生态指明了方向:在浐灞河绿色发展和保护治理上,以构建绿色生活美学城市为引领,从生态城市精神、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旅格局出发,形成生态文明引领的浐灞河绿色发展道路。

在未来,浐灞生态区将是一座生态优美,交通便利,各类植物、动物和鸟类持续迁入的宜居之城;是一座西安市民及海内外八方来宾认识西安新面孔,感受西安新气象,体验西安新生活的宜游之城;更是一座生态型绿色产业互促互融,凸显文旅融合、会议会展、现代金融主导,互联网科技、跨境贸易、对外服务等多元并举的宜业之城。这样的积淀,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在迎面而来的3.0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产业水乳交融,生态区与大西安命运与共”,将让浐灞力量展示更大作为、更大突破。

浐灞生态的历史演进和能级跃变,让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灞河绿色生态廊道上,将崛起一座洋溢着时尚国际范儿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新城,引领东部崛起,扛鼎大西安的未来。

来源:浐灞生态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