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瑜死后,孙权其实并没有放弃征蜀的计划,他特意派遣特使前往江陵(周瑜死后,南郡借给了刘备),与刘备相约共同伐蜀。按照周瑜的计划,孙权还是邀请刘备一起伐蜀,而且当时南郡并没有借给刘备,刘备只能龟缩在南四郡。

“曲有误,周郎顾!”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酒过三巡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抛开《三国演义》里的描写刻画,周瑜实在算得上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只可惜英年早逝。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大败曹操,曹操留下曹仁守南郡,自己退回北方。公元209年,周瑜进攻南郡,刘备一度加入帮忙,但是曹仁的防守非常顽强。周瑜攻了一年多,自己还受了箭伤,不过最终曹仁支撑不住,退兵了。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屯兵江陵,在这期间刘备以刘琦的名义占据了荆南四郡。

此时,荆州被曹、孙、刘三方瓜分,曹操占据南阳郡,孙权占有南郡、江夏郡,刘备则据有荆南四郡。诸葛亮的隆中对实现了一小半,占据了半个荆州,但是荆南四郡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实力都太差了。刘备想要发展,需要一个出口,于是刘备去找孙权借南郡。周瑜是强硬派,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孙权考虑到对抗曹操没有答应。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对孙权说:现在曹操新遭大败,内部不稳,无力再次发动战争。我们应该袭取蜀地,由我和奋威将军(孙瑜)西征入蜀,攻下益州然后兼并张鲁,由孙瑜坚守汉中,与马超结好。然后,我和你“据襄阳以蹙曹”,这样则“北方可图”。孙权同意了周瑜的计划,周瑜回到江陵准备出发,结果在路上病逝(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道於巴丘病卒)。

由于周瑜西征入蜀的计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称之为“周瑜版”的隆中对。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周瑜西征计划,看看到底有多大可行性。周瑜之所以此时提出西征入蜀,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张鲁寇侵刘璋;另一个就是周瑜所说的,曹操新败,无力南下。所以,应该说这个时机选得还是比较准的。

周瑜的西征计划其实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考虑得更全面。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是:跨有荆益、结好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脩政理。待天下有变,分两路北伐,一路以上将将荆州之军进攻宛、洛;一路从出秦川,直抵关中。

周瑜的西征计划是:占据益州,兼并汉中,结好马超,三路北伐,以图曹操。为什么说周瑜是三路北伐呢?第一路自然是由孙瑜从益州出汉中,直抵关中;第二路则是周瑜所说的“据襄阳以蹙曹”,从荆州出兵;第三路则是吴国的老路线,进攻淮南争合肥。诸葛亮隆中对中没提兼并张鲁、结好马超的计划,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周瑜的计划更为周密。

当然,实际情况是周瑜的西征计划并没有能够实现,一方面固然是周瑜病逝,另一方面当然是刘备从中阻挠。我们看周瑜对孙权的建议中,并没有提到刘备,周瑜肯定不会把刘备忘了,只是没有记录下来罢了,或者是他们两人对刘备有别的计划。周瑜是坚定的鹰派,估计西征入蜀肯定会把刘备算计进去。

周瑜死后,孙权其实并没有放弃征蜀的计划,他特意派遣特使前往江陵(周瑜死后,南郡借给了刘备),与刘备相约共同伐蜀。是否同意孙权的建议,刘备阵营进行了讨论,有人建议不妨先答应孙权,因为东吴毕竟难以跨越荆州来占据蜀郡,这样蜀郡自然为刘备所有。

主簿殷观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替东吴打头阵,前往未必能攻克蜀郡,败退必然被东吴乘机吞掉,大事即此去矣。当前只可以口头赞同伐蜀,并告知我方刚刚占取南方四郡,不便于再动众兴师,东吴必定不敢贸然经过我地独自前往攻取蜀地。这种有进有退之计,能使我们坐取吴、蜀两方的好处。”刘备采纳了殷观的意见,对于孙权伐蜀的建议百般推脱,找各种借口。

孙权当然不会这么容易被糊弄过去,于是命令奋威将军孙瑜率领一万多丹阳精兵进驻夏口,并通知刘备让路。刘备还是打感情牌,说什么和刘璋同宗,替他道歉受过之类的,与此同时刘备把关羽的水军南调到了江陵,把张飞调到秭归,又把诸葛亮从南四郡北调到了南郡。孙权一看,这是没戏了,只好让孙瑜退兵,周瑜西征入蜀的计划就此彻底破灭。

我们看殷观的分析就知道,周瑜的西征计划并不是忘了刘备,而是准备把刘备一起干掉。按照周瑜的计划,孙权还是邀请刘备一起伐蜀,而且当时南郡并没有借给刘备,刘备只能龟缩在南四郡。这就是典型的假道伐虢,不论刘备同不同意,都没有好结果,周瑜肯定想顺带把刘备也解决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36岁的周瑜英年早逝。否则,真想看一看,周瑜如果坚决实行他的西征计划,诸葛亮和刘备将如何应对?相信,那肯定又是一场精彩绝伦、斗智斗勇的大戏!

参考:《三国志》、吕思勉《三国史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