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巴黎和会上,最终中国的外交家们拒签该和约,使得日本图谋通过和约来赚一笔的野心并没有实现。而这个过程中,国内学生工人的游行示威自然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使得外交家们内心触动最终选择拒签。

不过问题在于,即便如此,北洋政府并非就这样洒脱,在各种压力下,他们依然选择电报给在巴黎的外交家,让他们签字的。也即最终选择拒签,其实最终下定决心的,还是这一批外交家们,他们的选择很关键。

事实上,外交家们想法并非是铁板一块,他们有些支持拒签,有些认为国势弱小,拒签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总之,最终决定还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究竟哪些外交家们拒签呢?

最关键的是这三个人:王正廷、顾维钧和施肇基。他们明确的态度,使得在巴黎的这批外交家,最终选择拒签。那么他们都说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材料,比如王正廷:“中国从前外交皆主逊让,遂损失种种权利。今则让无可让,不得不改变方针,各国屡欺中国,不可再受其欺。”顾维钧:“日本志在侵略,不可不留意。山东形势关夫全国,较东三省利害尤巨。不签字则全国注意日本,民气一振。签字则国内将自相纷扰。”施肇基:“此次和约,各小国均不满意,恐不能永久践行,中国亦可以不签字。”

因此,最终拒签,实际上也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一方面国内工人学生游行示威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外交家们的胆识,使得最终能够做成此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