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林则在《输家全拿》书中再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编故事能耐,这整部小说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格林的一个有趣发想:书中主人翁流落赌城,在绝望时刻偶然从一个老头手上得到一个必然赢钱的赌方,但这个最后一定大赢的赌方非常诡异非常磨人,它必须先挨过一定阶段的输钱,只能输不能赢,而且明知是输亦一步不能省——也写小说的“格林迷”朱天心尤其喜欢这个例子,她在新小说顺利开笔之前,一样总要经历着同样的短则数日长可数星期的枯坐思索(在小说题材乃至内容已完全锁定备妥的情况下),明明知道一定空手而回仍得每天带着书、草稿本和笔到写作的咖啡馆报到,她出门时的口头禅便是:“去输钱。把问题放入括弧内,不仅正常阅读能持续进行,更因为阅读的持续才更让你无法预见的启示和触类旁通成为可能,提高此一难题日后解开的几率。

原标题:遇见读不懂的书别沮丧,不妨学习卡尔维诺时时瞪视它 | 此刻夜读

唐诺,摄影/小飞

书读不懂怎么办?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不免会发出这样的疑惑。阅读的难度不仅会阻碍阅读的进程,也影响我们读书的成就感的获得。

今晚的夜读选编自作家唐诺的《阅读的故事》,他以一种理性清明的阅读观,为读者解答书读不懂的困惑,为此,他向读者推荐了大江健三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作家的独特方法。在他看来,阅读作为纯粹消遣的日子已忽焉不存在,现代的阅读者,在歧路和困惑之中阅读,在不满和绝望之间阅读。

书读不懂,有时候就是瞻望

把阅读想成一个连续的旅程,我们就更懂了,原来困惑不过就是瞻望,它不见得源自于我们的冥顽,更多是来自我们踮着脚跟的好奇,远方有某一物某一点还没看清楚,只因为跟你当下的所在距离太远,你的目力还不可及。

事实上博尔赫斯差不多也这样子讲,尽管他这一番话原来回应的是小说书写的问题——

我可以举康拉德的例子来说明我身上发生的事情:康拉德说他是个航海家,把地平线看成一个黑点,他知道这个黑点就是非洲,也就是说,这个黑点是有森林、河流、人群、神话和野兽的大陆,可实际上他看到的东西就只是一个点。我的情形也是如此,我隐约看到一个可能是岛屿的东西,我只看到它的两端,一个角和另一个角,但是我不知道中间这段有什么。我依稀看到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但是,看到这种模糊的东西时,我还不知道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随着我不断地考虑这个题材或者我不断地写下去,它的面貌就逐渐地暴露在我的面前。我犯下的错误通常是属于这个尚且黑暗、尚未光明的地区的错误。

好,想看清楚非洲,我们让船航近些,你就看见黑点原来是森林、河流、人和兽群等等,但你如何“看见”神话呢?博尔赫斯并未费神解释给我们听,我们得自己想。

有关理解的这个诡异时间延迟本质,我个人曾用两部小说为实例来说明,一部是劳伦斯·布洛克的冷硬侦探小说《刀锋之先》,另一部是格雷厄姆·格林的《输家全拿》,台湾的译本把它改名为软绵绵的“赌城缘遇”——以下照着再讲一遍。

在《刀锋之先》书中,主人翁无牌私家侦探马修·史卡德办案陷入泥淖,他有一种拿人钱财却无力替人消灾的沮丧,他的前共产党员女友薇拉安慰他:“你做了你应做的了。”(You’ve done your work.)史卡德用了“work”这个字的双关语来回答,work,物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功”,公式是力量和距离的乘积,比方说一物重二十磅,你往前推了六尺,你就等于做了一百二十尺磅的“功”。史卡德说,而他所做的却像是推一堵墙,推了一整天也没能让墙移动分毫,因此,尽管你是拼尽了全力没错,你就是没一分一毫地done your“work”。

劳伦斯·布洛克

格雷厄姆·格林

格林则在《输家全拿》书中再次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编故事能耐,这整部小说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格林的一个有趣发想:书中主人翁流落赌城,在绝望时刻偶然从一个老头手上得到一个必然赢钱的赌方,但这个最后一定大赢的赌方非常诡异非常磨人,它必须先挨过一定阶段的输钱,只能输不能赢,而且明知是输亦一步不能省——也写小说的“格林迷”朱天心尤其喜欢这个例子,她在新小说顺利开笔之前,一样总要经历着同样的短则数日长可数星期的枯坐思索(在小说题材乃至内容已完全锁定备妥的情况下),明明知道一定空手而回仍得每天带着书、草稿本和笔到写作的咖啡馆报到,她出门时的口头禅便是:“去输钱。”

这两部小说的“实例”,因为太有趣也太准确了,我总忍不住把它们当成是理解一事的隐喻。它们完全一致地告诉我们,那就是解决困惑过程的阶段性不均匀,它不是好心人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式的每投入一分心力就得着一分进展,没这等好事,相反的,过程中你像整个人浸泡在仿佛无际无垠的困境之中,除了困惑和徒劳什么也没有,然后,就如同跨过了某个不可预见的临界点,忽然有一天墙开始动了,赌钱的轮盘梦一样开始跳出你押的数字来。

两个例子不同之处在于,格林比较好心,让我们看到辛苦长路末端的光明终点,你挨够了输钱就能大赢;布洛克很冷酷,他提醒我们,你推的极可能就是一堵根本不会动的墙。

也就是说,理解,除了习惯性的迟到,它还会索性爽约不来。

约定个期限,等上一段时间

如此要命的理解本质,于是扮演了有志阅读者最锐利的致命一击杀手,因为这实在太扦格太背反我们的基本人性倾向了——我们可以付出,但总期待有所回报;我们乐意辛苦,但总该让我们感觉到有代价有反应有进展。这种对“回报对称系统”的素朴盼望是极普遍极人性的,缺乏这样循环性的安慰,事情很难一直单向地持续。所以我们才说,阅读被认为是好事却不易持续性地实践,一定有它悖于我们人性之常的地方,这就是。

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可否告诉我们,一个仁慈而且万能的上帝会这么整我们吗?——无神论的博尔赫斯说只要一次牙疼,就够他否认上帝的存在。我们的理解本质和人性倾向矛盾如此,至少也够我们狐疑了不是吗?

因此,在书籍铺成的道路上瞻望并蹒跚前行,你的一部分决心还得先换成耐心,把发愿决心的锐气磨为沉静耐心的钝力,以等待一个,呃,可能不见得会来的东西如等待一个没说好一定赴约的情人。

博尔赫斯话讲得很白,建议我们至少跟自己约定个期限:

不久前,我曾经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期限。我心里说:好吧,咱们再等六十天。假如这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眼下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那我就自杀。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更好。不管怎么玩吧,要自杀的人都感觉自己是个英雄,觉得浑身有力气。

基于人道和社会责任,我比较推荐大江健三郎的说法和办法。大江那本为下一代孩子温柔写成的《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书中,最后一篇文字便是《请再等上一段时间》,是大江最终的谆谆叮咛:

我想说的是:对小孩子来说“等待一段时间的力量”非常重要。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一样,在生活中,遇上真正困难的问题来找碴儿时,暂且就把它放入括弧内,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看看。这么做之后,再来计算活着的这条庞大的算式,这和一开始就逃避问题并不一样。在等待的期间里,有时括弧内的问题会自然解开了。……经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看括号,如果问题还是老样子,这次就要正面面对了。可是,亲爱的孩子们,在拼命忍耐的“一段时间”当中,你们会发现自己也成长了,变得更健壮了。……我在高中到大学毕业的那段时期,就是这样撑过来的。而现在,我还活着。

把困惑放入括弧之内

我个人尤其喜欢“放入括弧”这个想法。困惑被包裹起来,变得有焦点而且可携带,既专注又好整以暇;更好的是,这有点像船舰设计的“隔堵设备”,把问题局部化了,不让它泛溢到整体,一处大破洞进水,其他部分仍运行如常不受影响,马照跑舞照跳书照读——当年泰坦尼克邮轮之所以沉没,便是隔堵设备漏算了这种冰山撞击方式,邮轮在做紧急闪避时冰山刮过整个右舷,遂造成千人罹难的历史上最惨痛单一沉船悲剧。

把困惑放入括弧之内,不让这单一困惑恣意膨胀到甚至让我们心神大乱怀疑起自己的智商、精神状态和人生价值,我们正常的阅读仍可持续进行没被绊住,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正正因为正常的阅读仍持续,你才会“成长”“变健壮了”,问题也往往因此才“自动解开”。

“问题自动解开”,这是我们每个人认真回想一下都有的经验,而且极可能就是理解造访我们最基本的样式,我们漫漫人生所学会的这一点点东西,绝大多数不都是这样子不知不觉懂了的不是吗?如此不免带着几丝神秘意味的理解方式,有人喜滋滋地称之为灵感,有人因此努力仿制寻求所谓的“顿悟”,但诸如此类的说法我个人并不喜欢而且极其不放心。

当然没错,从不懂到懂、困惑豁然打开那一刹那的确是非时间的、是“要有光就有光”的方式,因此也就有着某种天启的,宛如神灵慷慨赐予的惊喜,我们因此谦卑地满心感谢是好的,但这其实只是理解漫漫长路末端最甜美收割的一刻,它绝对不是无来由而且可分解的独立现象,可以让你不费劲地只撷取这个而不要之前的辛苦浸泡过程,天底下没白吃的顿悟。

电影《小妇人》剧照

更积极来说,理解不同于证明,它对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说服他人,通常需要的并不是直线式的“证据”,而更多是迂回不可逆料的触类旁通,一个历史学难题可能因一份人类学报告或一则神话而柳暗花明,一个物理学的关键启示可能来自一部小说、一首诗或仅仅就是不相干书里的一句话。把问题放入括弧内,不仅正常阅读能持续进行,更因为阅读的持续才更让你无法预见的启示和触类旁通成为可能,提高此一难题日后解开的几率。

大致上,这便是我们理解的自在诡异本质,我们无法完全操控,更无法改变它,因此剩下来所能调整的便只有我们自己,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调整的极致是什么呢?

很简单也经常听到,那就是干脆抛开这些计较,让阅读单纯成为一种习惯,还能够的话,更好是让阅读成为博尔赫斯所说的“享受”,不去神经质地掂量收获,不懒怠地枯等不可靠的启示跑来一头撞上你,不时时锱铢必较地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损益平衡,让它变成某种不知而行的仪式行为,甚至像呼吸一样自在自然,随时带本书在身上,有空就看看读读,临睡前用它来召唤对现代人而言愈来愈难得的安然入眠,最好能做到每天不看看书就跟没洗澡没刷牙那样不对劲。

大江说得好,这和一开始就逃避难题并不一样,让阅读成为习惯,我们不过是要找出一个安顿得了困惑、让我们可以和困惑长期相处的明智办法,好纾缓压力,解除那种不确定的沮丧感,而不是要回避困难,这正如卡尔维诺说的,我们不时时直接瞪视它,但并不是丢开它,“我们仍把它携带在身上,作为自己独特的负担”——如果说阅读有什么真正不可让渡的底线,那必定是困惑。取消了困惑,阅读就不在了。

内容选自

书名:阅读的故事

作者:唐诺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电影剧照、书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