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谈婚论嫁讲究彩礼,房车,很多人明明相爱,却在这最关键的一步分道扬镳。古时的青年男女谈婚论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没有这些程序,就是不合礼制,会遭人耻笑的。这期间会有很多恋人为爱抗争,但在与世俗的眼光相比,实在是以卵击石,软弱无力。《将仲子》描写的就是以女子的口吻,向男子表达对这份自由恋情的爱与怕,全诗紧紧围绕着“怀”和“畏”两字来写。

看似拒之,实则招之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无法对人物的心理描绘得非常细腻,但是在诗人洗练的语言中,也将女子的心情描写的颇为尽致。首句“将仲子兮”,十分亲密,这是对男子的爱称,字里行间中便透露出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之情。“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是希望仲子不要再来和她会面了,显然这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女子迫不得已对男子的委婉相劝,这位女子内心非常矛盾,不到万不得已又怎会对心爱的男子这样说?然而她的内心并不想拒绝,她的心里还是爱着仲子的,虽然表面上回绝了仲子,但她又担心仲子会误解,以为她不爱他了,连忙解释道“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也。”这里向仲子道出了自己的身不由己,但是她还是非常坚定地爱着仲子,索性向仲子袒露心声“仲可怀也”。然而“父母之言,亦可谓也”。短短八句,一波三折,将整件事情全盘托出,点出了女子委婉曲折、既爱又怕的微妙心理,希望可以得到恋人的谅解。

从“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这些表象来看,似乎女子太过于冷淡,她非常直接又残忍地拒绝了仲子的求爱。但是她的内心并不想拒绝仲子,所以一连三次都言“仲可怀也”,我们可以感受到女子对仲子坚定不移的、深深的爱,女子为爱燃起火一般的热情,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但是在奴隶制时期,哪里有什么自由恋爱,有的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青年男女自由的谈情说爱,不仅会受到家庭的谴责,还会受到他人的非议。一连三章地“岂敢爱之”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与抗争,也感受到了她对仲子那执着的爱。但尽管女子极力抗争当时的礼教压制,这样的抗争与当时的礼教传统相比,还是稍显无力。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和《诗经》中许多作品一样,本诗也采取了回环复沓的章法,三章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相似之处。这样的手法有两个效果,一是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不至于单调;二是可以更加突出主题,强调女子考虑问题的细致以及她屈服于世俗压力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增强了感情色彩,具有一唱三叹之妙。

层层递进,描写细腻

这首诗采用层递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描绘,将女子与男子的形象刻画勾勒得更加生动、真实。古代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有里墙,宅内又有园墙,所以“逾里”“逾墙”“逾园”是从外到里,由远及近,一步一步地来到女子的住处。而“折杞”“折桑”“折檀”这些也是步步紧逼,层层推进,并不是诗人为了押韵而随意写的,它与“逾里”“逾墙”“逾园”是相互对应的。古时二十五家为社,而“里”即“社”,且杞为社之所树木。杞其实是柳树的一种,《将仲子》取自《郑风》,即如今的河南,当地风沙大,而杞树易生长,能防风防沙,在当地是比较常见的。孟子曾曰“树墙下以桑”,《小雅鹤鸣》中也有言:“乐彼之园,爰有树檀”。所以对于仲子所攀的树,作者也是非常细致的描写,由远及近,由外到里,这也体现了作者是一个观察能力极强的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的细节描写得非常细腻。

“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在描写女子的畏惧心理时,作者也是根据自己与他们的亲疏关系来写的。春秋时代,奴隶制开始瓦解并向封建制过渡,小生产也逐渐出现,而小生产的特点就是家长制,所以女子最先顾及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家长制中哥哥是有权管教妹妹的,所以其次是“畏我诸兄”,最后才是那些左邻右舍与自己关系没那么密切的人。这种层次的递进比较符合人之常情,在遇到自己的大事时,我们最先关注的往往是自己家人的态度,其次才是周围的人。

其他解读

这本是一首民间情诗,但是在汉儒家眼里却变了味,他们从儒家的礼教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硬说这是为了讽刺郑庄公溺爱弟弟共叔段,以致其反叛,而仲子就是当时的祭仲,此诗是祭仲提出想要替庄公除去共叔段。但这也遭到了很多反驳,比如当时提出此请求的并不是祭仲,而是公子吕;溺爱弟弟的不是郑庄公,而是他们的母亲庄姜。这种大胆的猜疑并没有什么说服力。理学家朱熹反对这种说法,但他却认为这是“淫诗”,因为这首诗全篇都是强烈的男女情感,在满脑子都是封建礼教的宋儒眼里,这种说法不算太稀奇,毕竟他们可是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放在当今,这种解读显然可信度不大。

小结

一首好的诗歌往往是意在言外,含而不露,引发读者联想。此诗中的女子看似拒之,实则招之,使得全诗更加隽永含蓄,耐人寻味。《将仲子》是一首热恋中的少女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写得一首情诗,也是对当时礼教束缚下不能自由恋爱的真实反映,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是如何摧残千千万万男女青年的恋情的,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

文|南書房|杂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書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