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晞临的“晞”字,《康熙字典》这样解释:“,谓将旦之时,日之光气始升于上”。若用白话讲就是破晓时分。当年,张晞临大约在早上四五点钟的光景出生。“我爸就拿着《康熙字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意指张家的第一个孩子是在黎明之时降临人间。

张晞临的名字确实讲究,可是,他刚开始演戏的时候,这个“”经常被别人写错,“唏嘘”的“唏”,“晨曦”的“曦”,甚至是东南西北的“西”……很多朋友都劝过他,“临,你把这个名字改改吧,能省不少麻烦呢。”他却从未动过这个念头,他觉得,“名字跟身体发肤一样,都受之父母,还是不改的好。”张晞临就这么坚持着,渐渐地,无论喜欢他的观众,还是找他演戏的剧组,越来越多的人都能认准这个“晞”字。

很多人是从2010年开始熟悉“张晞临”这个名字,那一年,谍战剧《黎明之前》大热,军情八局的“四大处长”都火了。总务处长吴秀波自不必说,情报处长张晞临也因这部剧成为大家眼中的“齐帅(齐佩林)”。不过,张晞临和《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这两个多年的老朋友却从未想到过,《黎明之前》的故事刚好暗合了“临”的含义,讲述一群革命者如何迎接自己信仰的黎明。同样因为这部戏,出道十余年的张晞临,终于迎来了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黎明。

最初看到《黎明之前》的剧本,张晞临其实挺不待见齐佩林这个角色。因为在最早的人物设置里,“他只是个话搭子,功能性角色”。说白了,就是其他人在演戏,而齐佩林在说“其他人演的戏”。一个演员,谁都希望戏是在自己身上,并且多多益善。可是导演刘江偏偏让张晞临演齐佩林。“这个人没戏,我不想演,把李伯涵给我。”张晞临要角色,但刘江一直不松口。后来,他退而求其次,要演“江湖杀手”丁三。这个角色尽管比齐佩林的出场次数少很多,却更有特点。“你只能演齐佩林。”刘江始终都是这句话。张晞临了解自己这位老朋友。“他选演员很动脑子,很认真。虽然大家是哥们儿,有什么戏一定优先让我们上,但是,你必须得适合他要的那个角色。不合适的角色,他肯定不会给你。”末了,张晞临拗不过刘江,还是齐佩林。

《黎明之前》播完,张晞临认可了刘江当初的决定。在这个决定的背后,不单包含着刘江对角色的判断,更有导演对一个好演员的信任。齐佩林被观众昵称为“齐帅”,那撇小胡子帮了这个人物不少忙,而在《黎明之前》之前,张晞临从未尝试过这样的小胡子造型。最开始,他跟刘江主动提出这个建议时,导演有些犹豫。根据历史资料,当时的国民党军官不允许留胡子。“我作为情报处长,是有特殊身份和任务的人,为了搜集情报,我需要游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需要用假面来掩护自己,留胡子很正常……”张晞临说服了刘江。他坦言,自己都没有想到,在对人物的二度创作中,这个微小的改变竟会给观众这么深的印象。

如何演活一个角色,每个好演员都有些特别手段,张晞临也不例外。他喜欢把自己生活里的一些爱好带到人物身上。《黎明之前》里面,齐佩林是个好茶爱茶的人,经常端着茶杯品几口。这个爱好属于张晞临,他还曾经想把文玩这样的私人趣味带到戏里。“喝茶的人心很静,玩文玩的人心很雅。人物这方面的特质你都不用去演,就自然通过他的爱好表现出来。”说到这里,张晞临敲敲手里刚刚抽完的烟斗,“其实抽烟斗也是个不错的细节,不过咱国家有规定不让在戏里表现嘛。”

要看一个演员的功夫强弱,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表演上的气韵是否畅通。很少有一部戏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拍摄,经常的情况就是,某个景的戏集中拍完,再转场拍其他部分。所以,观众看到的同一场戏的前后两个镜头,实际拍摄的时间很有可能隔了一个月。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演员必须要让自己同一场戏的情绪状态保持一致。为了做到这一点,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方法。至于张晞临,他的方法异常严谨。《黎明之前》开拍之前,张晞临按着剧本的情节线,给齐佩林写了一本厚厚的“日记”。他把齐佩林每一天做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梳理一遍,记在本子上。进组之后,张晞临随身带着这个小笔记本。“这件事是昨天发生的,那件事是一个月前发生的。对方问我昨天的事,我可以脱口而出,但是,如果问我一个月之前那件事,记忆久远,我应该回忆一下,表现得有些迟疑。”细微至此的表演变化,张晞临都不会忽略。这么多年,他已经给许多角色留下类似的“日记”。在他看来,“演戏就跟打仗一样,都需要排兵布阵。”

“戏搭子”的苦与乐

刘江挑演员的眼光毒辣,大概和他学表演出身有关;而张晞临挑剧本和角色的判断精准,是曾经的幕后工作让他受益良多。张晞临跟刘江认识,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系考场。1988年,第二次参加艺考的张晞临和刘江一样,都顺利通过专业课三试。当时,内蒙古电视台的王新民导演刚好到电影学院找演员,他直接在考场里把张晞临挑走。张晞临还没上学,就成了男一号,在电视剧《霸王草》中演一个大学刚毕业的设计师。结果,因为拍戏耽误了高考复习,他的文化课没有上电影学院的录取线。而刘江则顺利入学。第二年,张晞临考入上戏表演系。二人这一别,多年过去。

1993年,张晞临大学毕业,从上海回到北京。中央实验话剧院刚好在招演员,本来有机会进入国家级剧团的张晞临,最终选择单飞。“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被人管,不愿意受约束,喜欢这么晃晃荡荡的过日子。”然而,自由并非没有代价。张晞临坦言,毕业后的头几年,过得挺难。1990年代初,电影和电视剧的产量远不如现在,戏不多,演员不少。张晞临这样的新人,几乎没有角色可以演。虽然是北京人,家里衣食无忧,可是自己上学已经花了家里不少钱,张晞临不好意思再跟父母伸手。那时,他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戏演,而是如何生存。

因为同学的关系,张晞临进入中央台的《艺苑风景线》栏目组,给时任栏目制片人的赵保乐做副导演,一期节目五百块钱,一个月有一两千块的收入,“总算不用天天泡面了”。慢慢的,一些影视剧组来找张晞临做副导演,但是他答应人家做副导演的条件是,必须给他一个角色。电视剧《蝴蝶兰》的剧组答应了他的条件,张晞临为了演好这个来之不易的角色,特意跑去上海把一颗虎牙拔掉。谁知最后阴差阳错,他还是没演成。虽然那会儿他特别需要那笔做副导演的报酬,但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他愤然离开《蝴蝶兰》剧组。

其后几年,张晞临辗转于剧组之间。那段时间,他演的角色都不大,合作的导演都挺厉害,英达的电视剧《起步停车》、张扬的电影《洗澡》、郑晓龙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如果这么干下去,张晞临极有可能成为“影视圈第一副导演”。他给张扬做副导演的时候,为了男一号“二明”这个角色,跑遍北京所有的福利院,试图找一个真的智障演员。忙活到最后,张晞临也没为自己争取到一个角色。郑晓龙筹拍《一年又一年》,这是他的第一部编年体电视剧。剧组叫张晞临过去做副导演,他想要一个在戏里贯穿始终的角色,其他人都觉得不可能。有一天,郑晓龙来选演员,许多人过来试戏,副导演张晞临临时做“戏搭子”跟演员对戏。一天下来,来试戏的演员一个没选上,郑晓龙指了指张晞临,“我就要他这样的表演,亮子就应该是他。”

自《即日启程》启程

《一年又一年》成为1999年的热播剧,那个成天吊儿郎当却古道热肠的胡同小青年“亮子”,第一次让张晞临在大街上被观众认出来。因为这部戏,张晞临决定不再做副导演,专心演戏。不过,他还是要面对许多人的偏见:“你要是会演戏还去做什么副导演啊?”张晞临最长的待业期长达八个月。有这样的惨痛经历,面对角色和剧本,张晞临从来不“挑食”,因为他没有拒绝别人的资本,他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来证明自己。遇到烂角色怎么办?“我自己把他调整好啊,演员就是要做二度创作嘛。”在张晞临眼里,没有烂角色,只有烂演员。

张晞临就这么演了不少的戏,一年又一年。有一次,圈里的几个朋友组局玩“杀人游戏”,张晞临见到了已经转行做导演的刘江。那时,拍了几部热播剧的刘江,在电视圈炙手可热,他却开始推电视剧的活,一心捣鼓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即日启程》。那一年,张晞临和刘江走得越来越近,俩人几乎天天在一起。晚上吃过饭,就坐家里喝茶聊剧本。张晞临看上《即日启程》中的一个角色,跟刘江软磨硬泡,一直没得逞。有一天夜里三点,张晞临还泡在刘江家里。刘江在里屋看剧本,张晞临和刘江的老婆,女演员王彤在外屋闲聊。张晞临忽然表态:“这个戏对刘江太重要了,我就不挑角色了,他让我演什么都行……”刘江直接从里屋冲出来,“好!算我欠你一部电影,回头我还你一个电视剧!”

《即日启程》里,张晞临只演了一个小角色,但是他觉得挺赚的。“说来也挺奇怪,《即日启程》杀青头一天,就有另外的戏来找我演。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没停过拍戏,真算是‘即日启程’了!”到现在为止,刘江已经还给张晞临三部电视剧。王彤跟张晞临开玩笑,“我们家欠你什么呀,每次都是你第一个看剧本,第一个挑角色……”

“三进宫”的超龄艺考生

不止刘江,张晞临在这个圈子里遇到的贵人不少。他的第一个领路人,是冯远征。1982年,初中刚毕业的张晞临,参加了西城区文化馆组织的业余表演班,那时的他也没什么做演员的打算,只是觉得好玩。在那个班里,张晞临认识了比他大四岁的冯远征。跟着这位大哥,他慢慢熟悉了北京文艺青年的圈子,丁志诚、吴刚、王志飞、吴秀波、傅彪……大家都在一起混。后来冯远征考进人艺大专班,张晞临上完表演班,又回去考中专,学印刷。因为他学的是当时的最新技术——胶印,还未毕业就被外文印刷厂要走,是厂领导重点培养的技术骨干。比起技术骨干,张晞临更想做文艺骨干,他不甘心做一辈子印刷工人。迷茫,无路可逃,焦虑无助。张晞临的父母挺担心儿子的状态,他们偷偷找到冯远征,希望冯远征能鼓励一下自己的儿子。没过多久,张晞临接到冯远征的一封长信,“以你的形象气质,适合做个演员,也应该有更好的舞台……”这封信终于让张晞临的生活“见了亮”。

在冯远征的安排下,他的几个同学开始给张晞临上表演课:高冬平教朗诵,冯远征教唱歌,吴刚、丁志诚也时不时过来做指导。1987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招生,张晞临顺利通过艺考。没想到,急性黄疸性肝炎让他住进海军总医院。当时,他还有个病友,是同年考中戏的胡军。不到一个月,胡军就出院了,张晞临却住到高考前夕。结果,因为文化课差两分,张晞临的第一次艺考失败了。第二年,他又在北电的考场上折戟。

1989年,张晞临二十三岁,已经是超龄考生。那时的他基本放弃了印刷厂的工作,被“下放”去做清洁工。他觉得无所谓,只要给自己时间复习考试就行。但是面对未来,他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虽然自己在考生里属于出类拔萃的,但是,周围的人都考上了,他却依旧徘徊在中戏、北电的门外。许多朋友劝他换个目标,去上海戏剧学院试试。张晞临跑到安定门附近的“金板寸”理发店,剃了个方方正正的板寸,背着包坐上去上海的火车。

快到上海的时候,列车员在广播里报站:“旅客们,本次列车还有15分钟就到上海站。”那一刻,张晞临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他忽然就懵了。“马上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一个毫无了解的学校。如果在这边,我又被刷下来,以后该怎么办?没有退路。”他下了火车,看到一个像艺术院校的学生,一打听,正好是上戏舞美系的,他就跟着人家坐车去华山路的上戏。刚到华山路630号(上戏老校区)大门口,张晞临忽然觉得好熟悉,好像是上辈子在这里念过书一样,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在什么地方,不用别人介绍,他都能自己找到。张晞临的自信回来了,头一次站在上戏校园里,他说自己感到了“命运”。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三十。后来成为同班同学的王琳,考形体的时候,脚趾骨折,张晞临背着她一路跑去医院。上戏的老师去探望时,把张晞临拉到一旁,“你是不是超龄了?”当时的规定,超龄考生原则上不予录取。报名时,张晞临私下改小了年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现在承认,就不算你瞒报年龄。”老师这么一说,张晞临一咬牙,承认了。那一年,他成为上戏’89级表演本科班年纪最大的新生。

《乱世三义》从根上找人物

这些年来,张晞临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一个接一个火了。刚毕业时,王琳因为电视剧《情满珠江》火了。当然,她最火的角色是后来《情深深雨》里的“雪姨”。同班的周杰,在张晞临还在做副导演的时候,就已经是红遍内地的“尔康”了。他的大哥冯远征,经历了颇多曲折之后,终于凭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令自己的演艺事业全面爆发。因《黎明之前》爆红的吴秀波,登上大银幕,《北京遇上西雅图》让他的一线地位更加稳固……而张晞临的节奏,一直不疾不徐,稳稳当当。心态好,跟此前十几年的磨炼不无关系。“说实话,这个圈子里,出名是偶然的,不出名是必然的。一直做配角,谁都不是心甘情愿的。但是,既然选了这行,出名与否都得接受,怎么都是演戏,那还不如快快乐乐地演下去。”

《黎明之前》之后,张晞临的戏约不断,“以前是原地踏步,之后就能往前走了。”不过,直到拍完刘江执导的电视剧《乱世三义》,他才感觉,自己面前打开了许多新的门。张晞临和刘江合作这么久,《乱世三义》是最有默契的一次。刘江第一次看完剧本,就确定“三义”中的谷仁义由张晞临来演;而张晞临自己挑的角色,也是谷仁义。

用张晞临的话说,“大哥索智义和三弟唐子义,这哥俩太大义凛然了。他们属于比较理性的人,而谷仁义更接地气,更像老百姓。”在观众眼里,“谷仁义伶俐,会审时度势,脑子转得快,却也经常因为心直口快好心办坏事。他能屈能伸,为了个差使能跟前一天还在互相诋毁的姑娘低声下气;他胆子不大,为了救兄弟拿了一叠假银票心虚得让人看了出来;他八面玲珑,能跟兄弟们的大仇人叶青林称兄道弟。”谷仁义就是一个市井中人。即使到最后,谷仁义抱着大哥的遗体,和二龙桥同归于尽,与其说他是出于家国大义,不如说,这依旧是谷仁义对兄弟情义的极端诠释。

张晞临喜欢谷仁义身上的复杂和纠结,这个角色之于自己,他的判断就是“合适”二字。角色适合,戏份又足,张晞临在《乱世三义》剧组的157天,是这些年演员生涯中,最辛苦也是最过瘾的好时光。“这个戏是最不骗人的戏。因为演员有时候会用惯性的表演方式,但是刘江要求我们从根上找人物,我们几乎是一场一场戏的讨论下来,力图把角色落地……”

谈起拍戏的苦,张晞临忘得差不多了。“苦的时候多了,戏好看就行。”小金宝抓周宴那场戏,剪出来二十多分钟,实拍用了四天。三伏天,一条下来浑身湿透,两眼发黑。中暑了,醒了接着拍。戏里戏外,张晞临苦熬了四天。刘江和编剧俞智先一直都没给这场戏找到合适的结尾,最后索性留了个口子,“你们哥几个尽情演吧,演到哪儿算哪儿。”结果,到了那个点上,张晞临禁不住嚎啕大哭。“真委屈呀!我容易嘛!亦情节,亦人物,亦此时此景!”

回看这些年演过的角色,虽然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默默无闻,也有浓墨重彩,但是,张晞临自认对每个角色的创作态度都一样,“这些年,我就是这么演过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