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少走5年育儿弯路



      文/小王老师(公众号一心一用高效学堂)

      2020已过去了四分之一,春天真的来了,武汉的樱花真的开了,有些人却永远留在了2020年的刺骨寒冬……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寻梦环游记》

      最近有个微博热搜,是这样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

      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舒缓治疗,怕认为不孝。

      社会上经常发生年轻人自杀事件,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1.8个人死亡。

      也就是说,当你看完上面这句话后,已经有几十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地发生。


      我们如何向孩子提及死亡?怎样与孩子探讨死亡?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死亡是黑色的,是痛苦,也是失去;是悲怆,也是禁忌。

      在中国,我们忌讳死亡,对于死亡的讨论总是隐形的。我们不谈论亲人的死亡,也不谈论自己的。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制度上,死亡都成了一个“不吉利”的话题。

      但即便如此,死亡依然存在,有时遥远,有时咫尺。

      就像常常被回避的性教育一样,选择直接绕过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小王老师我和刚上小学一年级就赶上史上最长寒假的闺女哪儿也没去,两个人窝在家里,又重温了一遍皮克斯导演的《寻梦环游记》(英文名《COCO》)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与死亡的电影,有善良、有欢笑、有泪水,有亲情与爱、有支持与原谅。

      电影的主人公米格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但他的家族却世代禁止族人接触音乐,因为他的曾曾祖父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抛弃了妻女。

      在家庭和梦想之间,米格选择了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亡灵节的当晚,他不小心进入了死亡之地,误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

      大家都穿着华丽的礼服,没有恐惧和黑暗,日子过得比想象中还要多彩。

      这里的亡灵们只为一个问题而烦恼——被遗忘。如果在生者的世界里,有人牵挂着你,那么你就可以在亡灵的世界里永远活着,直到百年后,等着家人和你团聚。

      但如果现实世界里,连一个人都没有记住你,那么亡灵们就会终极死亡,永远消失。

      所以,这就是电影想告诉孩子的:遗忘,才是最大的死亡。

      其中最催泪的一个场景是电影结尾。

      当米格好不容易回到已经因为老年痴呆快忘记所有事情的曾祖母身旁,他不顾众人反对拿起了吉他,对她唱起那首《Remember me》时,对周围一直毫无反应的曾祖母忽然微笑了,并且脱口而出——“爸爸”(也就是米格那位因为音乐抛弃妻女的曾曾祖父)!

      那一瞬间,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故事的最后,Coco也离开了人世,他们一家人终于在亡灵的世界里团圆了。

      非常推荐爸爸妈妈们带着孩子去看一遍。

      在我看来,《寻梦环游记》并不只是给孩子们看的,也是给每一个没有机会好好告别的大人看的。

      人死之后,到底会去哪儿呢?

      死亡教育是中国孩子最欠缺的教育之一。看完电影,也许我们作为父母能更坦然地思索这个问题。

      日常生活中,春节和重大节日不能提到死,买房不买带“4”的楼层,给车上牌尽量不要带4的车牌号。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好像我们不提起它,它就永远不会发生一样。


      就连上面提到的《寻梦环游记》在国内都差点没过审,因为这样的亡灵题材一般是不能引进的。但据说电影在过审时看哭了所有广电审查人员,所以破例让通过了……

      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更多关于生死的答案:

      只要不曾遗忘,爱就不会消逝,我们也能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最终重聚。

      死亡不是终结,遗忘才是。


      因为好奇而尝试死亡的滋味,或者因为疏导不畅而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因为太轻视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时选择自杀,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综艺《爸爸去哪儿》里,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称范本。


      家里的狗狗去世,他跟女儿说狗狗年纪大了,活得并不开心。在女儿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

      在女儿无法接受时告诉她,人到了年纪都会去天堂,那里很漂亮,人们会回到最开心的年纪。

      夏天听了之后很安慰,变得没那么难过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实。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而不是回避,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看完电影以后,闺女也问了我一堆关于死亡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人要死呢?死了以后他们去了哪里?”

      我还没来得及偷偷擦干眼泪,只好用奇怪的声音回答她:“你还记不记得你最爱玩的、小区里最高的那个滑滑梯?”

      她点点头,虽然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下楼了,但是她才不会轻易忘记她的最爱。


      “那玩滑梯的时候,大家是不是要排队?”

      她又点点头,还抢着回答:“因为要遵守规则。”

      “人啊,就像坐滑梯一样,会慢慢下降,慢慢变老,等到落地,就要起身走开,不然会挡住后面的人,这就是死亡的规则。”

      “那那些死去的人们,他们去哪儿了呢?”

      “他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呀!”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开口和孩子谈论死亡,不如用这样的方式开口:

      请记住我,即使我要远去,即使说了再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