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鼓励社区和博物馆从业者拥有多样化的观点,鼓励博物馆利用展览和讲故事的方式克服各种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在日趋复杂化的环境下,平等、多元与包容面临挑战,虽然不是博物馆行业所独有的问题,却因为社会对博物馆的高度重视而显得尤为重要。

陕西文博行业经过11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不被社会重视的文化领域,已发展成为社会较为关注的行业。近十年以来,陕西文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产生很多不平等现象,阻碍了陕西文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博物馆之间的不平等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征集、典藏、陈列、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和教育为目的。从博物馆的性质来讲,所有博物馆都是平等的。

但是,为了便于博物馆的管理,中国的博物馆经常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国有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一直没有获得平等的对待;按照博物馆的规模等因素,将博物馆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虽然规范了博物馆行业的管理制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博物馆之间的不平等。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不同的,每一座博物馆的出现,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目前,陕西有300多座博物馆,总体数量高居全国前五,展示了陕西博物馆的实力。但是,博物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博物馆疯狂发展,一些博物馆举步维艰,博物馆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文物藏品之间的不平等

文物和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为具有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价值的实物资料。它们大多都是古人留下的文物,也包括一些近现代时期的藏品。文物和藏品的价值不同,但是它们也应该是平等的。

目前,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这里通过“特别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定”等不同的字眼,将文物藏品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虽然体现出它们各自的价值,但是也造成了它们的不平等。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情况,陕西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为3009455套7748750件,位列全国第二。未来,如何平等地对待这些文物藏品?怎么让它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将成为博物馆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3、文博工作者之间的不平等

从1909年到2020年,回顾陕西博物馆11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每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博工作者。他们通过“时不我待”和“舍我其谁”的努力奋斗,将陕西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宝贵的精神。

随着博物馆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博物馆的岗位不断细化,博物馆的工作不断复杂。无序竞争,人情裙带,一直威胁着文博行业的健康发展。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旧的体制弊端十分明显,新的管理模式还未见效,导致许多文博工作者遭到“不平等”的待遇。

按照不同的级别,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职称可以分为: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和研究馆员。在职称的评选中,主要以学历、工作业绩、发表论著、计算机、外语能力和年度考核作为标准。评选人资质审核具体参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文物博物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等相关文件执行。

看似公平合理的规则,却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参加职称评选的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剽窃、抄袭、乱署名、枪手代发等现象;少数博物馆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把关不够严格,执行双重标准;不同地方的博物馆,参照不同的评定标准,也导致职称评定的相对混乱。未来,伴随着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文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必然会遭遇新的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4、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不平等

博物馆的工作者主要来自大专院校博物馆学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职培训和社会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公众的眼里,他们往往是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对博物馆里的一切工作都非常了解。其实,并非如此,每一位“专业人员”只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对其他岗位的工作情况或者知识技能未必了解。

随着博物馆数量、种类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希望获得更多有关文物和考古的相关信息。日积月累,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对一些领域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且尝试着通过自己力量传播文物、博物馆和考古等相关知识。但是,无论这些人多么优秀,总会被称为“非专业人员”,甚至戏称为“民间科学家”。

在陕西文博行业之中,随着“非专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原本“专业人员”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威胁,造成许多“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矛盾。2020年4月28日,网名为“考古系大师姐”的于春老师,指责一个名为“亚洲考古”的栏目是野鸡号。作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副教授,于春老师的言论瞬间成为业内议论的话题。随后,在“亚洲考古”的微信公众号上,又发布文章攻击“考古系大师姐”于春老师为“家鸡”。一时之间,满地鸡毛,导致陕西文博行业乌烟瘴气,许多网友留言道:“贵圈真乱!”

最近几年,陕西文博行业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乾陵石刻被美白”到“走陵人组团擅自搬运帝陵石刻”,从“我在西安博物院发现了几处错误”到“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又发现了多处错误”,类似的“狗血”剧情层出不穷,后来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归根到底,还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不平等。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发生纷争的原因无非两个字:利益。作为神圣的文化殿堂,博物馆也难免落入俗套,也需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许多“不平等”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会才会进步。未来,致力于平等,多元和包容,或许就是出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