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天才,文采出众为何屡受排挤?他远见卓识,体察政事,居安思危危为何没被重用?然这样一位天才却英年早逝,令后人为之惋惜,他就是贾谊。

公元前200年贾谊出生于洛阳,年少时便有了一些名气,拜过荀况学生张苍为老师。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就能诵诗书,写文章名于当地,河南郡守吴公(李斯的学生)将其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安定,时评第一。汉文帝知道河南治理的很好,就要奖赏吴公,吴公也因势把贾谊举荐给了文帝,让其担任博士一职,时年贾谊才二十一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的。在此期间贾谊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文帝出题讨论时,每次回答见解精辟,应答如流,文帝非常欣赏,仅一年时间内破格提拔他,直接升任为太中大夫。

贾谊刚任太中大夫,既然文帝这么欣赏我,就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秦以来,制度并没有改变,这个得整一整,在《过秦论》中谈论了秦很快灭亡的原因。于是在汉帝元年,提议进行礼制改革,先上一篇《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可能是他们还没这样的观念,或许是概念超前了,失败了。不久又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这回终于有点作用了。文帝下令鼓励农业生产。但在政坛上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还提出削藩,这就无形之中得罪了很多权贵,老一辈的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妒,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亦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爱卿啊,你看了,政坛上他们都排挤你,你先去长沙游历一下,教练梁王读书。

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但梁王将来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接班人,贾谊也尽责的做好工作,还在为朝廷上书。

几年后,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边说边把席子往贾谊身边靠,然而这一谈并不是问家国大事,而是问的鬼神。唐代李商隐有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我们只能说怀才不遇,就算是在文景之治这个时期,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才华。

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一年后郁郁而终,享年三十二。

《过秦论》里,贾谊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秦朝速亡的惨痛教训,他认为秦国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是用了“诈力”。在统一完成之后,他认为秦应该及时改变统治方式,施行仁义。司马迁在《史记》里引用《过秦论》上中下全篇,可见太史公对贾生的崇拜。

毛主席也发出对贾生的感慨,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给我留下更多的惋惜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