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大唐游侠传》的导演更喜欢演员自己做,因为这样更真实,拍动作戏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的给近景和特写镜头而不必担心穿帮。黄维德说:“这部戏真的很多人受伤,武行演员最不容易,大家这么努力,就是想给观众看最真实的感觉。

拍完《大唐游侠传》,黄维德再没接过一部武侠剧。《少年讼师纪晓岚》里他演的纪晓岚,只有文戏。《封神榜》是神怪剧,《母仪天下》是后宫戏,《对手》里他演抗战时期一个破译密电的数学天才。所有这些角色,没有一个和打戏沾边。

这个张纪中眼里极有可能成为又一个银幕硬汉的男演员,就这样放弃了趁热打铁的机会。不是他不想,而是由于拍《大唐游侠传》时过于拼命,以致于元气大伤,他不得不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

给观众看最真实的打戏

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在荧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接拍《大唐游侠传》时黄维德觉得,和时下的武侠剧相比,这部戏有明显的不同:“故事走向是老一辈武侠剧的路数,和历史背景结合的很好。最特别的是,这个戏里面的动作比较扎实,每一拳每一脚都是实打实的。”

开拍第一天,他就被吓倒了。六七根钢丝把黄维德吊到天上,做一个360度正旋转,再做一个360度垂直旋转,最后整个身体停在一个斜角上面。“飞”的过程中,还必须不停做出挥刀挡刀这样的动作。黄维德以前也拍过武侠剧,知道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可以由专业的武行替身来做。可是《大唐游侠传》的导演更喜欢演员自己做,因为这样更真实,拍动作戏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的给近景和特写镜头而不必担心穿帮。

第一天的拍摄定下了整部戏的调子,之后所有的动作戏黄维德都亲力亲为。导演赵箭对这个男主角赞不绝口:“打得好!有力度!”找到了成就感的黄维德愈发卖力,终于有一天,为了赶戏,颈部两侧肌肉本就拉伤的黄维德,带伤上场。耍了一套拳后他一个亮相,只听得脖子后面“喀嗒”一声,黄维德知道大事不妙,当天晚上他的脑袋就不能动了。第二天送当地医院就诊,各种检查下来,医生说必须马上手术修复。黄维德小心翼翼问,能不能拖几天再来,工作还很忙。医生的语气不容置辩:“你要是现在走,就不用做了,因为等你再回来的时候,脊椎很可能就已经断了。”

黄维德请了两个礼拜假回台湾治疗,伤势稍有好转,他又回到剧组。赵箭导演见到他很高兴,再拍打戏的时候,仍是那么兴奋,不停要求男主角:“力度!力度!力度!”黄维德拳脚带风地坚持了一天,终于扛不住了,做最后一个动作的时候,他明显感觉背后一股热流涌了出来。他开口跟导演商量:“赵导,如果我们打戏部分拍得差不多了,能不能就别再加戏了?”赵导不解,黄维德只好说:“这把玩的有点大,我怕我真瘫痪了,以后就没人管我了。”

戏拍完了,黄维德的治疗还没结束,康复、理疗、中医、按摩一齐上。采访的时候,他挺直背,把脑袋摆端正让我看:“你看,你们的脖子都是正的,但我的脖子是歪的。”

即便不算打戏,《大唐游侠传》也是黄维德拍过的最苦的戏了。看过这部剧的观众,都对他扮演的铁摩勒手中的那把大刀有深刻印象。拍摄的时候,道具师共准备了四把看上去一模一样,但材质却完全不同的大刀。一把真的钢刀,巨沉无比,谁都做不出动作,只能用来亮相;一把木板刀,相对轻一点;一把木片刀,就更轻一点,舞起来完全没问题;还有一把就是泡棉刀,是软胶质的,专门用于对打。用这把刀就算用力击到对手的胸前,对方也无大碍。

《大唐游侠传》拍摄期间正值盛夏,黄维德形容自己是“二度中暑”。“因为我每天都在中暑,天天都喝藿香正气水,中午喝一瓶,下午喝一瓶。整个人的感觉,已经不在三度空间而是在四度空间了。眼睛的焦距对不上,看什么都是虚的。耳朵里灌进来的声音,都是回音。拍动作戏的时候,常常有回头那么一瞥,别看眼睛瞪得炯炯有神,其实什么都看不到。”

有天拍戏,黄维德接过道具递来的大刀,迷迷糊糊就上阵了。结果打斗中,他手中的刀刃不小心砍到了武行的手,要是平时,顶多擦破块皮,可是那天,黄维德失焦的眼睛前爆起了一大团的血球!停下来定睛一看,才发现自己手中的木片刀已经把武行演员的手砍成了重伤。黄维德又心疼又抱歉,好脾气的他第一次对道具师发了很大的火。事后道具师解释,用了很多次,泡棉刀已经打烂了,这天实在没办法,才只好借用了这把木片刀。黄维德说:“这部戏真的很多人受伤,武行演员最不容易,大家这么努力,就是想给观众看最真实的感觉。”

想和所有人“交手”

黄维德曾是台湾收视率最高的无线电视台的当家小生,2005年他参演新版《京华烟云》,饰演剧中的孔立夫,从此来到内地发展。他形容自己“有战略性格,喜欢攻城略地”。

“当初选择来内地,就意味着放弃台湾事业。你不再出现在他们视野里,甚至连一星半点的消息都没有。如果我在内地的作品不卖到台湾,那么记者就没有报道我的必要。可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喜欢开拓不同的领域。不管是台湾还是内地,不管是电视、电影还是唱歌,我都会去尝试。我喜欢和不同的导演、剧组合作,喜欢和不同的演员对戏。我觉得我就像是刚从少林寺下来的人,想要和所有人‘交手’,看看到底是我的金钟罩铁布衫厉害,还是你的六脉神剑厉害。”

《大唐游侠传》是张纪中制片的武侠剧,《母仪天下》由黄健中执导,《对手》的导演是尤小刚……黄维德参演的电视剧,总会有名导、名制片或者名演员,他说这都是他有意选择的:“比如我刚来时演的《京华烟云》,就有陈宝国这样的大腕,我特别想见识一下。我知道名导名制片的作品都有相当的品质。他们在市场有一定声誉,不会做砸烂自己招牌的事。那我当然要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合作。我渴望与他们合作,同时承蒙他们看得起,愿意和我合作。”

一个台湾人,孤身来到内地,没有任何背景,为什么短短几年里能接演这么多优秀作品?黄维德说:“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选我,我只能猜,大概是因为我的重复性不高,和我同类型的演员比较少。因为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可能会有不同的气质和质感,因此大家对我感觉还比较新鲜。”

演员适合角色最重要

其实最重要的是,自来内地以后的第一部电视剧《京华烟云》开始,黄维德的每一部作品都可圈可点,所以他的机会才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以《大唐游侠传》为例,张纪中原本并不认识黄维德,是看了他演的《少年嘉庆》之后,才邀他来演这部戏的。

张纪中的赏识给了黄维德很大鼓舞。在演艺圈这么多年,黄维德见过太多所谓“演员内定”,张纪中的邀请让他知道,原来还是有“适合角色”这一说。不管投资人想推哪个演员,也不管哪个演员与公司签了八年合约必须力捧,只要制作人看中这演员,觉得他适合这个角色,制作人就一定要让他来演!

黄维德说:“我认为‘适合角色’很重要,硬往一部戏里塞一个演员,跟这个演员浑然天成就是那个角色,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没有任何关系任何背景,纪中导演愿意选我做他的戏的男主角,那肯定真的就是为了角色着想。我愿意和这样的人合作——他也为戏,我也为戏,多棒!”

《大唐游侠传》宣传期间,张纪中在很多场合频频夸奖黄维德,这对一向要求演员甚严的“胡子”来说,是件稀罕事。黄维德表示:“我之前看过很多八卦杂志,他们都说纪中老师喜欢骂人,如果这样一个人能够这么直接的表达他的喜欢,那对我来说真是非常的荣幸。他是一个很直接的人,真的是对事不对人,我们的付出他都看得见。”

到内地拍戏多年,黄维德已经觉得很适应这里的作业环境。与台湾今天拍明天播的电视环境相比,内地拍戏的压迫感要小许多,这就有可能拍些更加精致的东西。黄维德说:“我想拍些能留下的作品,大家以后还可以回味,这些都是我们花了很多心力才完成的。虽然现在还是有很多台湾的戏找我,但是因为预算的问题,会比较困难。台湾的市场已经不断萎缩,萎缩到一个程度,预算无法支付我们这样的演员酬劳。在内地,我们可以细细琢磨这样的戏,但在台湾,太多的客观因素无法做到这一点。”

相关文章